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6页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1.1.1 口蹄疫病毒 | 第15-17页 |
1.1.2 亚洲1型口蹄疫流行病学 | 第17-19页 |
1.1.3 口蹄疫病毒变异与进化 | 第19-22页 |
1.1.4 口蹄疫病毒变异对病毒特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1.1.5 口蹄疫病毒变异与免疫防控 | 第2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1.3.1 研究线路图 | 第24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亚洲1型口蹄疫病毒Asia-1/HN/06在悬浮培养过程中发生插入突变 | 第26-3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2.1.1 口蹄疫病毒毒株与细胞 | 第27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27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2.1.4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7-28页 |
2.1.5 两批疫苗免疫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 第28页 |
2.1.6 亚洲1型口蹄疫制苗种毒测序 | 第28-29页 |
2.1.7 不同代次制苗种毒追踪测序 | 第29页 |
2.1.8 VP1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 | 第29-30页 |
2.1.9 亚洲1型口蹄疫病毒悬浮培养病毒(F21代)蚀斑克隆纯化 | 第30页 |
2.1.10 三株亚洲1型口蹄疫病毒全基因组测序 | 第30-3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2.2.1 两批亚洲1型口蹄疫疫苗免疫牛血清阻断ELISA效价差异不明显 | 第31页 |
2.2.2 亚洲1型口蹄疫病毒疫苗生产毒F21代VP1基因测序表明为变异毒株混合体 | 第31-33页 |
2.2.3 亚洲1型口蹄疫病毒在悬浮培养过程中发生了插入突变 | 第33页 |
2.2.4 亚洲1型口蹄疫插入变异病毒在无血清悬浮培养中随传代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 第33-34页 |
2.2.5 克隆纯化分离出亚洲1型口蹄疫插入变异毒株Vac-Asia-1-VDLV | 第34页 |
2.2.6 Vac-Asia-1-VDLV毒株与亲本株全基因组序列相比存在多个位点差异 | 第34-36页 |
2.3 讨论 | 第36-38页 |
2.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转录组测序确定亚洲1型口蹄疫病毒插入序列来源于宿主细胞BHK-21 | 第39-5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3.1.1 材料 | 第39-40页 |
3.1.2 试剂 | 第40页 |
3.1.3 无血清悬浮BHK-21细胞转录组测序 | 第40页 |
3.1.4 无血清悬浮BHK-21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 第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50页 |
3.2.1 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符合要求 | 第40-41页 |
3.2.2 两种培养方式BHK-21转录组测序比对结果统计无明显差异 | 第41-42页 |
3.2.3 比对区域分布基本一致 | 第42-43页 |
3.2.4 Reads在染色体上的密度分布相关性明显 | 第43-44页 |
3.2.5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184个基因存在显著差异 | 第44-46页 |
3.2.6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第46-49页 |
3.2.7 BHK-21悬浮细胞中含特异12nt插入序列的mRNA | 第49-50页 |
3.3 讨论 | 第50-52页 |
3.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口蹄疫Vac-Asia-1-VDLV毒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53-6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8页 |
4.1.1 病毒与细胞株 | 第53-54页 |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4页 |
4.1.3 实验动物 | 第54页 |
4.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54-55页 |
4.1.5 病毒形态学及生长曲线测定 | 第55页 |
4.1.6 病毒利用细胞受体测定 | 第55-56页 |
4.1.7 多肽封闭病毒感染细胞试验 | 第56页 |
4.1.8 病毒感染乳鼠试验 | 第56-57页 |
4.1.9 病毒感染牛试验 | 第57页 |
4.1.10 亚洲1型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抗体ELISA效价及血清交叉中和效价测定 | 第57-5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4.2.1 病毒Vac-Asia-1-VDLV与Asia-1/HN/06的蚀斑形态学及生长曲线存在差异 | 第58-59页 |
4.2.2 Vac-Asia-1-VDLV毒株可利用第三类受体感染细胞 | 第59-60页 |
4.2.3 多肽不能抑制Vac-Asia-1-VDLV病毒感染BHK-21细胞 | 第60-62页 |
4.2.4 Vac-Asia-1-VDLV毒株对乳鼠致病力与亲本毒株Asia-1/HN/06无明显差异 | 第62页 |
4.2.5 Vac-Asia-1-VDLV毒株对牛致病力明显减弱 | 第62-64页 |
4.2.6 Vac-Asia-1-VDLV接种牛康复血清交叉中和Asia-1/HN/06病毒r值显著下降 | 第64-65页 |
4.3 讨论 | 第65-67页 |
4.4 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O型口蹄疫病毒VP1基因3’末端插入12nt外源序列对病毒的生长特性影响不明显 | 第69-7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3页 |
5.1.1 病毒与细胞株 | 第69页 |
5.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69-70页 |
5.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70-71页 |
5.1.4 O型口蹄疫病毒VP1基因插入12nt序列感染性克隆构建 | 第71-73页 |
5.1.5 O/CHA/90-VDLV蚀斑形态及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73页 |
5.1.6 O/CHA/90-VDLV生长曲线测定 | 第73页 |
5.1.7 O/CHA/90-VDLV感染BHK-21及CHO-K1及衍生细胞试验 | 第7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3-76页 |
5.2.1 成功构建O/CHA/90-VDLV感染性克隆并拯救病毒 | 第73页 |
5.2.2 O/CHA/90-VDLV蚀斑形态与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73-75页 |
5.2.3 O/CHA/90-VDLV与O/CHA/90生长曲线无明显差异 | 第75页 |
5.2.4 O/CHA/90-VDLV不能感染CHO-K1及衍生细胞系 | 第75-76页 |
5.3 讨论 | 第76-77页 |
5.4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0页 |
附录 | 第9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作者简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