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5-19页 |
1.1.1 产业集群是创新的重要载体 | 第15页 |
1.1.2 不同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呈现明显差异 | 第15-16页 |
1.1.3 邻近研究视角的兴起及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6-1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4-26页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2 创新点 | 第25-2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7-48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7-33页 |
2.1.1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9-30页 |
2.1.2 新经济地理理论 | 第30页 |
2.1.3 创新网络理论 | 第30-31页 |
2.1.4 知识管理理论 | 第31-33页 |
2.2 邻近与创新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33-41页 |
2.2.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33-36页 |
2.2.2 邻近与合作创新 | 第36-39页 |
2.2.3 邻近与知识溢出 | 第39-40页 |
2.2.4 邻近与创新网络 | 第40-41页 |
2.3 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综述 | 第41-43页 |
2.3.1 知识溢出与集群创新 | 第41-42页 |
2.3.2 网络特征与集群创新 | 第42页 |
2.3.3 环境因素与集群创新 | 第42-43页 |
2.3.4 竞合关系与集群创新 | 第43页 |
2.4 多维邻近与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综述 | 第43-45页 |
2.4.1 产业集群的邻近问题 | 第43-44页 |
2.4.2 单一或多维邻近与集群创新 | 第44-45页 |
2.5 文献评述 | 第45-4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多维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协同作用的分析框架 | 第48-65页 |
3.1 产业集群创新相关概念界定 | 第48-53页 |
3.1.1 产业集群 | 第48-49页 |
3.1.2 产业集群创新 | 第49-52页 |
3.1.4 产业集群创新绩效 | 第52-53页 |
3.2 产业集群多维邻近辨析 | 第53-59页 |
3.2.1 现有关于多维邻近的不同理解 | 第53-56页 |
3.2.2 对多维邻近的重新认识 | 第56页 |
3.2.3 多维邻近的特点 | 第56-57页 |
3.2.4 产业集群多维邻近界定 | 第57-59页 |
3.3 邻近势能概念的提出 | 第59-62页 |
3.3.1 邻近势能的概念 | 第59-61页 |
3.3.2 邻近势能的性质 | 第61-62页 |
3.4 多维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协同作用框架构建 | 第62-64页 |
3.4.1 多维邻近形成邻近势能 | 第62-63页 |
3.4.2 邻近势能转化为创新动能 | 第63页 |
3.4.3 创新动能转化为创新绩效 | 第63-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多维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的协同作用路径与机制 | 第65-84页 |
4.1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取 | 第65-68页 |
4.1.1 研究方法 | 第65-66页 |
4.1.2 案例选取及背景介绍 | 第66-68页 |
4.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68-71页 |
4.2.1 数据收集 | 第68-70页 |
4.2.2 数据处理 | 第70-71页 |
4.3 研究发现 | 第71-79页 |
4.3.1 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直接作用路径 | 第71-73页 |
4.3.2 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间接作用路径 | 第73页 |
4.3.3 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外部作用路径 | 第73-75页 |
4.3.4 三种邻近在集群创新中的不同角色 | 第75-77页 |
4.3.5 三种邻近协同促进集群创新的机制 | 第77-79页 |
4.4 结果讨论 | 第79-82页 |
4.4.1 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协同作用路径 | 第79-81页 |
4.4.2 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协同作用机制 | 第81-82页 |
4.5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产业集群不同阶段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影响 | 第84-108页 |
5.1 产业集群演化阶段的划分 | 第84-88页 |
5.2 基于集群演化阶段的多维邻近与创新绩效的时变关系 | 第88-104页 |
5.2.1 研究假设 | 第88-93页 |
5.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93-95页 |
5.2.3 变量设定及测度指标选取 | 第95-99页 |
5.2.4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99-104页 |
5.3 结果讨论 | 第104-106页 |
5.3.1 创新活动支持力度的调节作用 | 第104页 |
5.3.2 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动态影响 | 第104-106页 |
5.4 主要结论 | 第106-10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6章 多维邻近不同组合对集群创新的影响 | 第108-128页 |
6.1 基于多维邻近协同作用的产业集群创新sd模型构建 | 第108-117页 |
6.1.1 问题界定 | 第108页 |
6.1.2 单一邻近与产业集群创新子系统 | 第108-112页 |
6.1.3 多维邻近与产业集群创新总系统 | 第112-114页 |
6.1.4 模型变量与方程构建 | 第114-116页 |
6.1.5 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116-117页 |
6.2 仿真模拟与结果分析 | 第117-123页 |
6.2.1 单一邻近变化模式 | 第118-120页 |
6.2.2 两种邻近组合变化模式 | 第120-123页 |
6.2.3 三种邻近组合变化模式 | 第123页 |
6.3 结果讨论 | 第123-127页 |
6.3.1 过度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6.3.2 不同邻近之间的弥补作用 | 第125-126页 |
6.3.3 不同组合模式对集群创新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6.4 主要结论 | 第12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28-13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8-131页 |
7.2 基于邻近视角的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政策建议 | 第131-134页 |
7.2.1 根据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政策 | 第131-133页 |
7.2.2 注重各种邻近的协同作用 | 第133页 |
7.2.3 建立长期的产业共生计划 | 第133-134页 |
7.3 研究局限与不足 | 第134页 |
7.4 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134-136页 |
附录 | 第136-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74页 |
致谢 | 第174-17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176-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