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烧录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关键技术问题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的目标 | 第12-13页 |
1.3.2 本文章节安排及关键技术问题 | 第1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烧录系统的介绍 | 第14-26页 |
2.1 芯片的烧录的概念 | 第14页 |
2.2 人工烧录的概述 | 第14-18页 |
2.2.1 人工烧录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2.2.2 以一款实际的产品为例子 | 第15-18页 |
2.3 主要烧录器的介绍 | 第18-22页 |
2.3.1 ALTERA公司系列芯片的烧录 | 第18-19页 |
2.3.2 XILINX烧录器 | 第19-20页 |
2.3.3 Lattice烧录器 | 第20-21页 |
2.3.4 Jlink烧录器 | 第21页 |
2.3.5 AP8000烧录器 | 第21-22页 |
2.4 市面上的自动烧录系统 | 第22-24页 |
2.5 本设计技术方案 | 第24-25页 |
2.5.1 需求分析 | 第24页 |
2.5.2 总体方案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自动烧录系统的机械设计 | 第26-34页 |
3.1 机械组成 | 第26-32页 |
3.1.1 水平机器人 | 第26-28页 |
3.1.2 吸板工装 | 第28-29页 |
3.1.3 烧录架 | 第29-30页 |
3.1.4 上板机 | 第30-31页 |
3.1.5 下板机 | 第31-32页 |
3.1.6 标签机 | 第32页 |
3.2 各机械模块的动作触发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自动烧录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34-40页 |
4.1 IO单元设计 | 第34-36页 |
4.2 IO电平转换 | 第36页 |
4.3 烧录器的连接 | 第36-37页 |
4.4 烧录架电路设计 | 第37-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自动烧录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40-62页 |
5.1 烧录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40页 |
5.2 烧录单元软件的设计 | 第40-56页 |
5.2.1 烧录单元软件的运行环境 | 第40-41页 |
5.2.2 烧录单元软件的开发环境 | 第41页 |
5.2.3 需求分析 | 第41-43页 |
5.2.4 设计概要 | 第43页 |
5.2.5 设计模式 | 第43-44页 |
5.2.6 烧录状态机 | 第44-48页 |
5.2.7 配置文件 | 第48-50页 |
5.2.8 ALTERA系列FPGA烧录流程 | 第50-52页 |
5.2.9 XILINX系列FPGA烧录流程 | 第52-53页 |
5.2.10 APROG烧录流程 | 第53页 |
5.2.11 AVR烧录流程 | 第53-54页 |
5.2.12 串口客户端 | 第54-56页 |
5.3 IO单元的软件设计 | 第56-61页 |
5.3.1 最小系统 | 第56页 |
5.3.2 操作系统 | 第56页 |
5.3.3 启动流程 | 第56-57页 |
5.3.4 中断机制 | 第57-58页 |
5.3.5 系统掉电机制 | 第58-59页 |
5.3.6 系统运行异常记录机制 | 第59-60页 |
5.3.7 串口服务器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自动烧录系统的运行实验 | 第62-64页 |
6.1 问题总结 | 第62-63页 |
6.2 运行统计 | 第6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件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