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8-10页 |
一、选题的缘由 | 第8-9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关于香港历史教科书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关于香港国家认同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三、关于国家认同与公民教育、国民教育的关系研究 | 第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15-21页 |
第一节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的现状 | 第15-17页 |
一、“国家”概念模糊,国民身份意识薄弱 | 第15-16页 |
二、易受“港独分子”煽动,加剧两地关系紧张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17-21页 |
一、回归之前国家认同先天不足 | 第17-18页 |
二、回归之后国家认同缺失的现实根源 | 第18-21页 |
第二章 香港初中历史教育的国家认同分析 | 第21-33页 |
第一节 历史教学外部因素的影响 | 第21-24页 |
一、教科书制度的影响 | 第21-22页 |
二、课程纲要及指导思想的影响 | 第22-23页 |
三、施教者的影响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国家认同分析 | 第24-33页 |
一、初中历史教科书国家认同总体分析 | 第24-28页 |
(一)教科书课文内容体现的国家认同总体分析 | 第25-28页 |
(二)教科书课文辅助内容体现的国家认同总体分析 | 第28页 |
二、初中历史教科书体现的国家认同不同维度分析 | 第28-33页 |
(一)文化维度 | 第29页 |
(二)民族维度 | 第29-30页 |
(三)地域维度 | 第30页 |
(四)政治维度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加强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探索及建议 | 第33-41页 |
第一节 对历史教学的思考 | 第33-35页 |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 第33-34页 |
二、重视汉语和汉字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 | 第34-35页 |
三、打破理论和实践教学间的壁垒,促进两地学生的交流 | 第35页 |
第二节 对初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一些思考 | 第35-38页 |
一、增加历史教科书国家认同对象 | 第36页 |
二、处理历史教科书和课程纲要的关系 | 第36-37页 |
三、处理好史料与观点的关系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国家认同教育合力 | 第38-41页 |
一、家庭长辈率先垂范、言传身教 | 第38页 |
二、学校应重视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的结合 | 第38-39页 |
三、加强网络法律和伦理的约束,净化新媒体话语环境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