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22页 | 
| 一、选题来源 | 第10-12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 (一) “弱者的武器”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 (二) 对草根的研究 | 第15-17页 | 
| (三) 对媒介形象的研究 | 第17-19页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五、核心概念的梳理与界定 | 第20-22页 | 
| (一) 本文对“草根明星”的界定 | 第20-21页 | 
| (二) 三个个案的选择原因 | 第21-22页 | 
| 第一章 俗众景观中的农民代言人——“黑土”赵本山 | 第22-39页 | 
| 一、小品中的自我建构 | 第22-28页 | 
| (一) 小品主题 | 第24-25页 | 
| (二) 扮演角色 | 第25页 | 
| (三) 演出着装 | 第25-27页 | 
| (四) 语言特征 | 第27-28页 | 
| 二、互动与博弈中的形象维护:电视访谈中的赵本山 | 第28-35页 | 
| (一) 回忆苦难历程——呈现弱势地位 | 第29-31页 | 
| (二) 强调农民身份——固化“农民”标签 | 第31-33页 | 
| (三) 坚守民间艺术——强化通俗立场 | 第33-35页 | 
| 三、基于“弱者”形象的传播策略 | 第35-39页 | 
| (一) 乡村叙事:建立本山商业帝国的根基 | 第35-36页 | 
| (二) 隐性抵抗:处理危机事件的武器 | 第36-39页 | 
| 第二章 媒介镜像中的都市流浪者——“傻根”王宝强 | 第39-62页 | 
| 一、“傻根”形象的自我建构 | 第39-51页 | 
| (一) 微博中的自我建构 | 第39-46页 | 
| (二) 影视作品中的自我建构 | 第46-51页 | 
| 二、话语交锋中的形象塑造:电视访谈中的王宝强 | 第51-57页 | 
| (一) 强调农村出身——明确草根定位 | 第52-53页 | 
| (二) 回忆北漂经历——激发公众同情 | 第53-54页 | 
| (三) 传达憨厚印象——强化性格特征 | 第54-55页 | 
| (四) 讲述亲情故事——塑造丰满形象 | 第55-57页 | 
| 三、危机事件中“弱者”能量的凸显 | 第57-62页 | 
| (一) 仪式表演——引发公众围观 | 第57-59页 | 
| (二) 情感动员——激发公众同情 | 第59-62页 | 
| 第三章 戏谑情境中的市井抗争者——“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 | 第62-84页 | 
| 一、郭德纲的自我建构 | 第62-75页 | 
| (一) 描述与设定:微博中的自我建构 | 第62-70页 | 
| (二) 扮演与传达:相声中的自我建构 | 第70-75页 | 
| 二、“我们”和“他们”——作为建构策略的自我言说 | 第75-78页 | 
| (一) 俗——雅 | 第75-76页 | 
| (二) 草根——精英 | 第76-77页 | 
| (三) 非著名相声演员一一主流相声圈 | 第77-78页 | 
| 三、示弱:作为“弱者身份”的传播策略 | 第78-84页 | 
| (一) “逞强”——基于道德势能的以理抗争 | 第79-80页 | 
| (二) 示弱——强力压制下的阿Q式屈从 | 第80-82页 | 
| (三) 虚假遵从——“台前”与“幕后”的态度逆转 | 第82-84页 | 
| 结语 | 第84-91页 | 
| 一、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何以可能? | 第84-88页 | 
| (一) “弱者身份”的隐性力量 | 第85页 | 
| (二) 民粹主义的崛起 | 第85-87页 | 
| (三) 媒介赋权 | 第87-88页 | 
| 二、“弱者的武器”何以可为? | 第88-91页 | 
| (一) 对“弱者身份”的主动建构 | 第88-89页 | 
| (二) 采取基于“弱者身份”的传播策略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附录: 微博样本随机抽样统计表 | 第95-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