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3 技术路径 | 第15-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33页 |
2.1 文化旅游产品 | 第18-21页 |
2.1.1 文化旅游 | 第18-19页 |
2.1.2 文化旅游产品 | 第19页 |
2.1.3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 第19-21页 |
2.2 旅游演艺产品 | 第21-26页 |
2.2.1 旅游演艺产品的起源、定义与分类 | 第21-23页 |
2.2.2 旅游演艺产品的问题研究 | 第23-25页 |
2.2.3 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研究 | 第25-26页 |
2.3 旅游本真性与文化认同 | 第26-31页 |
2.3.1 本真性与旅游 | 第26-27页 |
2.3.2 客观本真性 | 第27页 |
2.3.3 建构本真性 | 第27-28页 |
2.3.4 存在本真性 | 第28-30页 |
2.3.5 文化认同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旅游本真性动态模型 | 第33-43页 |
3.1 模型构建基础 | 第33-36页 |
3.1.1 模型设计理念 | 第33页 |
3.1.2 主客体真实的集合式关系研究 | 第33-36页 |
3.2 旅游本真性动态观 | 第36-39页 |
3.2.1 客观本真和建构本真 | 第36页 |
3.2.2 存在本真 | 第36-37页 |
3.2.3 旅游本真性动态观 | 第37-39页 |
3.3 理论实践价值分析 | 第39-41页 |
3.3.1 理论价值分析 | 第39-40页 |
3.3.2 实践价值分析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的扎根研究 | 第43-59页 |
4.1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第43-47页 |
4.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43页 |
4.1.2 样本选择 | 第43-46页 |
4.1.3 数据收集 | 第46-47页 |
4.2 数据处理 | 第47-54页 |
4.2.1 开放性编码 | 第47-48页 |
4.2.2 主轴性编码 | 第48-49页 |
4.2.3 选择性编码 | 第49-52页 |
4.2.4 开发路径模型提炼 | 第52-54页 |
4.3 开发要素模型 | 第54-58页 |
4.3.1 开发要素模型分析 | 第54-56页 |
4.3.2 实际运用分析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9-6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5.2 管理启示与理论建议 | 第60-61页 |
5.3 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61-63页 |
附录1: “三大系列”旅游演艺产品筛选表 | 第63-64页 |
附录2: 开放性编码表 | 第64-68页 |
附录3: 高频词归类表(共500词,选取频数大于200的词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语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