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0页 |
1.1 植物对矿物风化过程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 第13-27页 |
1.1.1 环境中的矿物风化 | 第14-16页 |
1.1.2 植物作用下的矿物风化 | 第16-19页 |
1.1.3 植物作用矿风化的主要机制 | 第19-27页 |
1.2 有机酸对植物吸收Pb的影响和细胞的吸收途径 | 第27-31页 |
1.2.1 有机酸对土壤中Pb形态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 第27-28页 |
1.2.2 有机酸与重金属的配位结构对植物吸收过程的影响 | 第28-29页 |
1.2.3 植物细胞对重金属的吸收途径 | 第29-31页 |
1.3 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及解毒机制 | 第31-36页 |
1.3.1 有机酸对植物体内Pb的运输和积累的影响 | 第31-32页 |
1.3.2 有机酸作用下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机制 | 第32-33页 |
1.3.3 细胞内重金属的解毒机制 | 第33-36页 |
1.4 存在问题及本论文的切入点 | 第36-37页 |
1.5 论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7-40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3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40-53页 |
2.1 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 | 第40-45页 |
2.1.1 土壤样品采集和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41页 |
2.1.2 植物样品采集和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41-42页 |
2.1.3 圆锥南芥根中Pb的微区分布分析 | 第42页 |
2.1.4 根际土和根际土中Pb的化学形态分析 | 第42-44页 |
2.1.5 土壤和植物中Pb的分子形态鉴定 | 第44-45页 |
2.2 有机酸对铅矿物释放Pb的影响及植物对矿物来源Pb的积累能力实验 | 第45-48页 |
2.2.1 合成铅-针铁矿和磷氯铅矿 | 第45页 |
2.2.2 13种有机配合物对3种铅矿物的溶解 | 第45-46页 |
2.2.3 pH对铅矿物溶解的影响及有机酸对铅矿物的动态溶解实验 | 第46页 |
2.2.4 有机酸-铅矿物体系对三叶鬼针草吸收Pb的影响实验 | 第46-48页 |
2.3 有机酸对植物吸收、迁移和富集Pb的影响实验 | 第48-51页 |
2.3.1 有机酸对植物吸收和积累Pb的影响实验 | 第48-49页 |
2.3.2 对比根系分泌物提取土壤Pb的能力实验 | 第49页 |
2.3.3 外源EDTA作用下植物关键部位Pb的分布和形态分析 | 第49-50页 |
2.3.4 植物中Pb结合形态的分步提取与分析 | 第50-51页 |
2.4 植物对Pb的吸收途径和Pb的细胞分布分析 | 第51-53页 |
2.4.1 吸收通道抑制剂和蛋白合成抑制剂对植物积累Pb的影响实验 | 第51页 |
2.4.2 K、Ca离子对植物吸收和积累Pb的影响实验 | 第51-52页 |
2.4.3 TEM-EDS观察植物细胞内Pb的分布 | 第52-53页 |
第三章 4种野生植物对Pb的富集规律及Pb形态特征 | 第53-69页 |
3.1 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含量及4种植物对Pb的富集能力 | 第53-61页 |
3.1.1 土壤和植物中重金属的含量 | 第53-60页 |
3.1.2 四种植物对Pb的生物富集系数、累积系数和迁移因子 | 第60-61页 |
3.2 土壤中Pb的生物有效性和矿区圆锥南芥吸收Pb的分子机制 | 第61-67页 |
3.2.1 根际土、根际土中Pb的化学形态特征 | 第61-64页 |
3.2.2 圆锥南芥根中重金属的微区分布规律 | 第64-65页 |
3.2.3 Pb在土壤、圆锥南芥中的分子形态转化 | 第65-6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有机酸诱导铅矿物释放Pb及其对根吸收Pb的影响 | 第69-82页 |
4.1 外源有机酸对铅矿物溶解及Pb释放影响 | 第69-75页 |
4.1.1 铅矿物在10种根系分泌物、2种腐殖质和EDTA作用下的溶解效率 | 第69-73页 |
4.1.2 pH对方铅矿、铅-针铁矿释放Pb的影响 | 第73-75页 |
4.1.3 有机酸作用铅-针铁矿和方铅矿的动态溶解 | 第75页 |
4.2 根系分泌物对三叶鬼针草从铅矿物中吸收Pb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 第75-80页 |
4.2.1 根系分泌物对三叶鬼针草从方铅矿中吸收Pb的影响 | 第75-77页 |
4.2.2 三叶鬼针草从铅矿物吸收Pb过程中的Pb形态转化 | 第77-8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有机酸介导植物对Pb的吸收、积累及其作用机理 | 第82-106页 |
5.1 有机酸对植物吸收Pb的影响 | 第82-86页 |
5.1.1 有机酸对三叶鬼针草吸收Pb的影响 | 第82-83页 |
5.1.2 有机酸对婆婆针吸收Pb的影响 | 第83-84页 |
5.1.3 有机酸对圆锥南芥吸收Pb的影响 | 第84-86页 |
5.2 有机酸作用植物对Pb的吸收与根系分泌物的提取能力之间的关系 | 第86-88页 |
5.3 有机酸诱导植物细胞中Pb结合态转化 | 第88-94页 |
5.3.1 三叶鬼针草细胞中Pb结合态转化 | 第88-90页 |
5.3.2 婆婆针细胞中Pb结合态转化 | 第90-92页 |
5.3.3 圆锥南芥细胞中Pb结合态转化 | 第92-94页 |
5.4 EDTA对三叶鬼针草吸收Pb途径的影响 | 第94-99页 |
5.4.1 代谢抑制剂和吸收通道抑制剂对植物积累Pb的影响 | 第94-97页 |
5.4.2 K、Ca离子对植物吸收Pb的影响 | 第97-99页 |
5.5 EDTA对三叶鬼针草中Pb的微区分布和分子形态的影响 | 第99-105页 |
5.5.1 EDTA对三叶鬼针草根、茎和叶中Pb的微区分布的影响 | 第99-102页 |
5.5.2 EDTA对三叶鬼针草、圆锥南芥中Pb形态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Pb对植物细胞的超微结构损伤及细胞的耐受、解毒机制 | 第106-121页 |
6.1 Pb胁迫对植物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 | 第106-112页 |
6.1.1 根细胞超微结构损伤 | 第106-108页 |
6.1.2 茎细胞超微结构损伤 | 第108-110页 |
6.1.3 叶细胞超微结构损伤 | 第110-112页 |
6.2 植物细胞对Pb的耐受和解毒机制 | 第112-120页 |
6.2.1 植物细胞中Pb的分布 | 第113-117页 |
6.2.2 植物根、地上部细胞中重金属结合态特征 | 第117-12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1-123页 |
7.2 论文创新及特色 | 第123-124页 |
7.3 展望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3页 |
作者简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