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习和对手分类在人机谈判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 | 第19-32页 |
2.1 Agent技术 | 第19-20页 |
2.2 自动谈判理论 | 第20-24页 |
2.2.1 自动谈判模型 | 第20-22页 |
2.2.2 自动谈判系统 | 第22-24页 |
2.3 谈判策略相关方法 | 第24-28页 |
2.3.1 基于博弈论的谈判 | 第24页 |
2.3.2 基于启发式的谈判 | 第24-25页 |
2.3.3 基于论据的谈判 | 第25-26页 |
2.3.4 基于机器学习的谈判 | 第26-28页 |
2.4 人机谈判理论 | 第28-32页 |
第3章 增强学习在谈判中的应用 | 第32-52页 |
3.1 增强学习谈判 | 第32-37页 |
3.1.1 增强学习简介 | 第32-34页 |
3.1.2 增强学习谈判策略 | 第34-37页 |
3.2 基于对手分类的增强学习谈判 | 第37-43页 |
3.2.1 对手类型的划分 | 第37-38页 |
3.2.2 时间信念的调整 | 第38-39页 |
3.2.3 对手类型的自适应学习 | 第39-40页 |
3.2.4 算例分析 | 第40-43页 |
3.3 基于对手分类的谈判实验分析 | 第43-52页 |
3.3.1 仿真实验说明 | 第43-44页 |
3.3.2 谈判的衡量指标 | 第44-45页 |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51页 |
3.3.4 实验结论 | 第51-52页 |
第4章 人机谈判模型构建和系统开发 | 第52-64页 |
4.1 人机谈判模型的结构 | 第52-53页 |
4.2 人机谈判策略模型 | 第53-58页 |
4.2.1 人机谈判框架 | 第53-54页 |
4.2.2 谈判协议 | 第54-56页 |
4.2.3 Agent的谈判策略 | 第56-58页 |
4.3 谈判论据模型 | 第58-62页 |
4.3.1 谈判论据的构成元素 | 第58-59页 |
4.3.2 语句库与语义向量 | 第59-60页 |
4.3.3 行为向量 | 第60-61页 |
4.3.4 论据获取方法 | 第61-62页 |
4.4 人机谈判系统设计 | 第62-64页 |
第5章 人机谈判实验研究 | 第64-75页 |
5.1 研究假设 | 第64-66页 |
5.2 人机实验设计 | 第66页 |
5.3 实验问卷设计 | 第66-69页 |
5.3.1 问卷内容设计 | 第66-68页 |
5.3.2 结构效度和可靠性检验 | 第68-69页 |
5.4 假设检验 | 第69-74页 |
5.5 实验结论 | 第74-75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5-77页 |
6.1 总结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附录A 语句库 | 第84-86页 |
附录B 人机谈判实验说明 | 第86-87页 |
附录C 人机谈判实验调查问卷 | 第87-89页 |
附录D 部分代码 | 第8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