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15-17页 |
绪论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4页 |
1 茯苓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1 茯苓多糖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8页 |
1.2 茯苓多糖的药理作用 | 第18-21页 |
2 聚乳酸 | 第21-28页 |
2.1 聚乳酸的合成 | 第21-22页 |
2.2 聚乳酸的结构 | 第22页 |
2.3 聚乳酸微球的作用特点 | 第22-23页 |
2.4 聚乳酸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23-26页 |
2.5 聚乳酸的应用 | 第26-28页 |
2.6 聚乳酸的发展趋势 | 第28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8-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第二章 茯苓多糖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及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34-54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5-36页 |
1.1 试验药物 | 第35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35-36页 |
2 方法 | 第36-40页 |
2.1 PHYP的制备 | 第36-37页 |
2.2 PHYP包封率及载药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2.3 PHYP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38-39页 |
2.4 PHYP表征的考察 | 第39-40页 |
3 结果 | 第40-49页 |
3.1 茯苓多糖标准曲线 | 第40页 |
3.2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40-42页 |
3.3 响应面试验结果 | 第42-44页 |
3.4 响应面优化分析 | 第44-46页 |
3.5 PHYP的表征 | 第46-49页 |
4 讨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第三章 茯苓多糖聚乳酸纳米粒体外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以及细胞表型的影响 | 第54-66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55-56页 |
1.1 试验动物 | 第55页 |
1.2 试验药物 | 第55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55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55-56页 |
2 方法 | 第56-57页 |
2.1 最大安全浓度测定 | 第56页 |
2.2 淋巴细胞增殖测定 | 第56-57页 |
2.3 淋巴细胞表型测定 | 第57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57页 |
3 结果 | 第57-62页 |
3.1 最大安全浓度 | 第57-58页 |
3.2 淋巴细胞的增殖 | 第58-60页 |
3.3 淋巴细胞表型的测定 | 第60-62页 |
4 讨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第四章 茯苓多糖聚乳酸纳米粒体外对骨髓源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以及抗原摄取作用的影响 | 第66-78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67-68页 |
1.1 试验动物 | 第67页 |
1.2 试验药物 | 第67页 |
1.3 试验试剂 | 第67-68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68页 |
2 方法 | 第68-70页 |
2.1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准备 | 第68页 |
2.2 PHYP刺激BMDC细胞表型的表达 | 第68-69页 |
2.3 PHYP对于BMDC抗原摄取能力的影响 | 第69页 |
2.4 BMDC对纳米粒的吞噬作用 | 第69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69-70页 |
3 结果 | 第70-73页 |
3.1 PHYP刺激BMDC细胞表型的表达 | 第70-71页 |
3.2 PHYP对于BMDC抗原摄取能力的影响 | 第71-73页 |
3.3 BMDC对PHYP的吞噬作用 | 第73页 |
4 讨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第五章 茯苓多糖聚乳酸纳米粒的佐剂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第78-92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79-80页 |
1.1 试验动物 | 第79页 |
1.2 试验药物 | 第79-80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80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80页 |
2 方法 | 第80-82页 |
2.1 动物分组及免疫方法 | 第80-81页 |
2.2 测定指标 | 第81-82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82页 |
3 结果 | 第82-88页 |
3.1 OVA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第82-83页 |
3.2 Th1/Th2免疫反应倾向性检测 | 第83-84页 |
3.3 细胞因子的检测 | 第84-85页 |
3.4 淋巴细胞增殖的检测 | 第85-87页 |
3.5 T淋巴细胞活化的检测 | 第87页 |
3.6 淋巴结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的检测 | 第87-88页 |
4 讨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结论 | 第92-94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