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丛枝菌根真菌的概念及功能 | 第11页 |
1.2 AMF的分类 | 第11-14页 |
1.3 AMF的多样性 | 第14页 |
1.4 AMF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 第14-17页 |
1.4.1 宿主植物对AMF多样性的影响 | 第14页 |
1.4.2 环境因子对AMF多样性的影响 | 第14-16页 |
1.4.3 农业措施对AMF多样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1.5 AMF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5.1 AMF的形态学鉴定 | 第17页 |
1.5.2 AMF的生态学鉴定 | 第17-18页 |
1.5.3 AMF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18-20页 |
1.6 本研究的立项依据、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6.1 立项依据 | 第20页 |
1.6.2 研究目的 | 第20-22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3-25页 |
2.1.1 供试土壤 | 第23-24页 |
2.1.2 供试植物 | 第24-25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5页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5-28页 |
2.3.1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2 植物指标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3 AMF群落指标的测定 | 第27-28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9-53页 |
3.1 江西红壤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玉米和白车轴草根内AMF的影响 | 第29-38页 |
3.1.1 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29页 |
3.1.2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不同宿主植物的影响 | 第29-32页 |
3.1.3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不同宿主植物根内AMF群落的影响 | 第32-38页 |
3.1.4 小结 | 第38页 |
3.2 山东褐土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玉米根内AMF的影响 | 第38-45页 |
3.2.1 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38-39页 |
3.2.2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植物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3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AMF群落的影响 | 第40-44页 |
3.2.4 小结 | 第44-45页 |
3.3 河北潮土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玉米根内AMF的影响 | 第45-53页 |
3.3.1 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45页 |
3.3.2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植物的影响 | 第45-47页 |
3.3.3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AMF群落的影响 | 第47-51页 |
3.3.4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全文讨论 | 第53-57页 |
4.1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红壤生态系统玉米和白车轴草根内AMF的影响 | 第53-55页 |
4.1.1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玉米和白车轴草生物量、根冠比和地上部磷吸收的影响 | 第53页 |
4.1.2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玉米和白车轴草根内AMF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 三种土壤类型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 | 第55-57页 |
4.2.1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玉米的生物量和地上部磷吸收的影响 | 第55页 |
4.2.2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玉米AMF侵染率的影响 | 第55页 |
4.2.3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玉米根内AMF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4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玉米根内AMF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57-58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58页 |
5.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