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温度和光强对助剂修饰纳米TiO2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热催化原理及其研究进展第12-14页
    1.3 TiO_2光催化原理及其研究进展第14-16页
    1.4 TiO_2改性制备方法研究第16-20页
        1.4.1 过渡金属和非金属掺杂第16-17页
        1.4.4 自掺杂第17-18页
        1.4.5 负载贵金属第18-20页
            1.4.5.1 负载贵金属Pt第18-19页
            1.4.5.2 负载贵金属Au第19-20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0-23页
第二章 样品的制备和测试第23-32页
    2.1 样品的制备第23-24页
    2.2 样品结构表征方法第24-26页
        2.2.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24-25页
        2.2.2 拉曼光谱(Raman)分析第25页
        2.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25页
        2.2.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析第25页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25-26页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26页
        2.2.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分析第26页
    2.3 样品催化性能测试方法第26-32页
        2.3.1 测试流程第26-27页
        2.3.2 测试制度第27-28页
        2.3.3 数据处理方法第28-32页
            2.3.3.1 数据误差处理第28-30页
            2.3.3.2 催化反应速率及活化能计算第30-31页
            2.3.3.3 光照强度对催化反应速率影响计算第31-32页
第三章 温度和光强对TiO_2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第32-51页
    3.1 样品表征分析第32-35页
        3.1.1 SEM、TEM分析第32-33页
        3.1.2 XRD、Raman分析和XPS分析第33-34页
        3.1.3 UV-Vis吸收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第34-35页
    3.2 温度对TiO_2样品的催化性能影响研究第35-47页
        3.2.1 TiO_2样品的催化丙酮活性分析第35-41页
        3.2.2 TiO_2样品的催化甲醛活性分析第41-44页
        3.2.3 TiO_2样品的催化甲酸活性分析第44-47页
    3.3 光强对TiO_2样品的催化性能影响研究第47-50页
        3.3.1 光强对TiO_2样品的催化丙酮活性分析第47-48页
        3.3.2 光强对TiO_2样品的催化甲醛活性分析第48-49页
        3.3.3 光强对TiO_2样品的催化甲酸活性分析第49-50页
    3.4 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温度对纳米Au修饰TiO_2催化性能影响研究第51-64页
    4.1 Au/TiO_2样品的表征分析第51-55页
        4.1.1 ICP、SEM和TEM分析第51-52页
        4.1.2 XRD分析和UV-Vis分析第52-53页
        4.1.3 Raman分析和XPS分析第53-55页
    4.2 温度对Au/TiO_2(trace)样品的催化性能影响研究第55-59页
        4.2.1 Au/TiO_2(trace)样品的热催化丙酮活性分析第55-56页
        4.2.2 Au/TiO_2(trace)样品的光催化丙酮活性分析第56-59页
    4.3 温度对Au/TiO_2(0.3%)样品的催化性能影响研究第59-63页
        4.3.1 Au/TiO_2(0.3%)样品的热催化丙酮活性分析第59-60页
        4.3.2 Au/TiO_2(0.3%)样品的光催化丙酮活性分析第60-63页
    4.4 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Au/TiO_2和TiO_2样品的催化性能对比研究第64-70页
    5.1 Au/TiO_2和TiO_2样品的热催化活性对比第64-66页
    5.2 Au/TiO_2和TiO_2样品的光催化活性对比第66-68页
    5.3 Au/TiO_2和TiO_2样品的光催化机理第68-69页
    5.4 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结论第70-71页
    6.2 展望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泡沫镍基金属氧化物制备及其室温甲醛氧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介孔CuO纳米片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氧化CO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