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产业扶贫绩效评价与政策建议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3.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6页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1.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17-20页 |
一、相关的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 第20-25页 |
(一)产业扶贫的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1.贫困与反贫困 | 第20页 |
2.产业扶贫 | 第20-21页 |
(二)基础理论 | 第21-22页 |
1.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1页 |
2.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3.参与式发展理论 | 第22页 |
(三)扶贫绩效评估概述 | 第22-25页 |
1.绩效评估的内涵界定 | 第22页 |
2.扶贫绩效评估的方法 | 第22-25页 |
二、运城市产业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5-34页 |
(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5-29页 |
1.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第25页 |
2.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5-26页 |
3.指标体系构建的内容 | 第26-28页 |
4.评价考核指标量化评分依据 | 第28-29页 |
(二)产业扶贫政策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9-34页 |
1.方法的选择 | 第29-30页 |
2.层次分析法的涵义 | 第30页 |
3.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 | 第30-34页 |
三、运城市产业扶贫政策实证分析 | 第34-47页 |
(一)运城市产业扶贫现状 | 第34-38页 |
1.运城市基本概况 | 第34页 |
2.贫困人口状况 | 第34-35页 |
3.产业扶贫相关政策 | 第35-36页 |
4.产业扶贫政策完成情况 | 第36-38页 |
(二)运城市产业扶贫绩效评价结果 | 第38-42页 |
1.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得分 | 第38-41页 |
2.产业扶贫绩效评价结果 | 第41-42页 |
(三)运城市产业扶贫绩效分析 | 第42-44页 |
1.经济效果 | 第42页 |
2.社会效果 | 第42-43页 |
3.政策相关性 | 第43页 |
4.参与效果 | 第43-44页 |
(四)运城市产业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44-47页 |
1.扶贫资金利用率低 | 第44页 |
2.农村人力资源保障难 | 第44-45页 |
3.扶贫工作机制不健全 | 第45页 |
4.农民参与度仍需提高 | 第45-46页 |
5.扶贫工作没有形成合力 | 第46-47页 |
四、运城市产业扶贫政策建议 | 第47-55页 |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扶贫长效机制 | 第47-48页 |
1.发挥政府领导作用,强化责任意识 | 第47-48页 |
2.构建扶贫长效机制,推动产业扶贫 | 第48页 |
(二)规范扶贫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第48-49页 |
1.规范扶贫资金使用,加强资金监管 | 第48-49页 |
2.创新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第49页 |
(三)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农村教育 | 第49-50页 |
1.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 第49-50页 |
2.健全技术培训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 第50页 |
(四)激发农民参与意识,完善参与机制 | 第50-52页 |
1.激发农民参与意识,激发内生动力 | 第50-51页 |
2.完善参与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 第51-52页 |
(五)合理协调利益相关者,实现多元合作 | 第52-53页 |
1.合理协调利益相关者,动员各界力量 | 第52页 |
2.建立扶贫合作机制,实现多元主体合作 | 第52-53页 |
(六)注重扶贫后续监管,加强社会保障体系 | 第53-55页 |
1.注重扶贫后续监管,完善考核体系 | 第53-54页 |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