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好氧颗粒污泥的基本特点 | 第14-16页 |
1.1.1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态及粒径 | 第14-15页 |
1.1.2 密度、沉降性能和强度 | 第15页 |
1.1.3 好氧颗粒污泥的活性 | 第15-16页 |
1.1.4 化学组成和生物特征 | 第16页 |
1.2 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1 国外好氧颗粒污泥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2 国内好氧颗粒污泥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 好氧颗粒污泥的颗粒化的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1.3.1 反应器结构 | 第18页 |
1.3.2 水力剪切力 | 第18-19页 |
1.3.3 有机负荷浓度及进水水质选择 | 第19页 |
1.3.4 沉降时间及沉降速度 | 第19页 |
1.3.5 污泥龄(SRT)和水力停留时间(HRT) | 第19-20页 |
1.3.6 温度 | 第20页 |
1.4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 第20-23页 |
1.4.1 晶核假说 | 第20-21页 |
1.4.2 胞外多聚物假说 | 第21-22页 |
1.4.3 丝状菌假说 | 第22页 |
1.4.4 自凝聚原理 | 第22-23页 |
1.4.5 细胞表面疏水性假说 | 第23页 |
1.5 生物铁法 | 第23-25页 |
1.5.1 生物铁法的原理 | 第23-24页 |
1.5.2 生物铁污泥的制备 | 第24页 |
1.5.3 生物铁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6.1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6.2 本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2.1 实验装置与材料 | 第27-29页 |
2.1.1 SBAR反应器 | 第27-28页 |
2.1.2 实验用水和接种污泥 | 第28-29页 |
2.2 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29-31页 |
2.2.1 常规分析项目 | 第29页 |
2.2.2 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 | 第29页 |
2.2.3 颗粒污泥的形态观察 | 第29页 |
2.2.4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和测定 | 第29-30页 |
2.2.5 脱氢酶的测定 | 第30页 |
2.2.6 好氧颗粒污泥其他表征的测定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投加Fe(OH)_3絮体对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影响 | 第31-44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3页 |
3.3.1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 | 第32-37页 |
3.3.2 Fe(OH)_3絮体的投加对颗粒污泥性能的影响 | 第37-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投加Fe(OH)_3絮体对好氧颗粒污泥脱氮性能研究 | 第44-56页 |
4.1 引言 | 第44-46页 |
4.1.1 传统脱氮理论 | 第44页 |
4.1.2 同步硝化反硝化 | 第44-4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4.3.1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脱氮性能分析 | 第47-50页 |
4.3.2 高曝气强度对颗粒污泥脱氮性能影响 | 第50-51页 |
4.3.3 增大N源浓度对颗粒污泥脱氮性能影响 | 第51-53页 |
4.3.4 弱酸性环境对颗粒污泥脱氮性能影响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投加Fe(OH)_3絮体促进污泥颗粒化的机理研究 | 第56-66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Fe(OH)_3絮体作为晶核促进污泥颗粒化的作用 | 第56-58页 |
5.3 Fe(OH)_3絮体对污泥颗粒化中EPS的促进作用 | 第58-64页 |
5.3.1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EPS变化分析 | 第58-59页 |
5.3.2 好氧颗粒污泥荧光光谱特征 | 第59-61页 |
5.3.3 好氧颗粒污泥红外光谱特征 | 第61-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 第66-68页 |
6.1 论文创新点 | 第66页 |
6.2 结论 | 第66-67页 |
6.3 建议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