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0-23页 |
2.1.1 生态空间、水生态空间、城市水生态空间 | 第20-22页 |
2.1.2 游憩、游憩冲击、游憩冲击感知 | 第22-23页 |
2.1.3 场所依恋 | 第23页 |
2.2 理论基础概述 | 第23-25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2.2.2 游憩承载力理论 | 第24页 |
2.2.3 S-O-R理论 | 第24-25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5-37页 |
3.1 研究假设概念模型构建 | 第25页 |
3.2 问卷设计与变量的测量 | 第25-28页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5-26页 |
3.2.2 变量测量 | 第26-28页 |
3.3 问卷前测 | 第28-30页 |
3.4 数据收集 | 第30-31页 |
3.5 问卷信度分析 | 第31页 |
3.6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31-37页 |
3.6.1 游憩冲击感知的因子分析 | 第31-33页 |
3.6.2 环境态度的因子分析 | 第33-35页 |
3.6.3 场所依恋的因子分析 | 第35-37页 |
4 城市水生态空间游憩冲击感知与场所依恋关系研究 | 第37-60页 |
4.1 研究对象概况 | 第37-40页 |
4.2 游客对城市水生态空间游憩冲击感知与场所依恋情况分析 | 第40-43页 |
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43-52页 |
4.3.1 基于因子分析的研究假设 | 第43-45页 |
4.3.2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45-47页 |
4.3.3 模型修正 | 第47-48页 |
4.3.4 基本路径检验 | 第48-51页 |
4.3.5 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4.4 人口统计变量差异分析 | 第52-60页 |
4.4.1 游憩冲击感知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52-55页 |
4.4.2 环境态度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55-58页 |
4.4.3 场所依恋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58-60页 |
5 建议 | 第60-64页 |
5.1 减少生态环境冲击,保持良好的水生态 | 第60-61页 |
5.1.1 实行分区规划,进行有效的水管理 | 第60页 |
5.1.2 强化依法治水,保护水生态空间格局 | 第60-61页 |
5.2 减少情感冲击,改善游憩环境 | 第61页 |
5.2.1 实行严格监管措施,加大文明旅游宣传 | 第61页 |
5.2.2 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保障游客体验质量 | 第61页 |
5.3 减少管理性冲击,完善基础设施 | 第61-62页 |
5.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游客需求 | 第61-62页 |
5.3.2 设施定期检修维护,保证旅游环境优良 | 第62页 |
5.4 普及水生态知识,增强水环境认知 | 第62-63页 |
5.4.1 加大水生态知识普及,形成积极环境态度 | 第62页 |
5.4.2 动态展示水生态特性,提升游客水环境认知 | 第62-63页 |
5.5 加强情感教育,提升环保意识 | 第63-64页 |
5.5.1 开展环境知识讲座,加强情感熏陶 | 第63页 |
5.5.2 组织环境保护活动,开展专题教育 | 第63-6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4-6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