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汽车传统制动控制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1.2.1 汽车传统制动系统 | 第12-13页 |
1.2.2 汽车ABS的应用 | 第13页 |
1.2.3 汽车制动力分配系统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 汽车线控制动系统的发展概况 | 第14-17页 |
1.3.1 线控制动系统的历史 | 第14-15页 |
1.3.2 EMB制动器的设计研究 | 第15-17页 |
1.3.3 国内对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的研究 | 第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EMB制动系统模型 | 第19-35页 |
2.1 线控制动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2.2 基于CarSim的整车模型 | 第20-23页 |
2.2.1 整车尺寸 | 第21-22页 |
2.2.2 轮胎模型 | 第22-23页 |
2.3 EMB制动器设计计算 | 第23-27页 |
2.4 EMB制动器建模 | 第27-31页 |
2.4.1 驱动电机模型 | 第27-28页 |
2.4.2 驱动电机摩擦模型 | 第28-30页 |
2.4.3 传动机构及制动器模型 | 第30-31页 |
2.5 EMB制动器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 第31-33页 |
2.5.1 EMB制动器控制系统建模 | 第31页 |
2.5.2 EMB制动器控制系统电流控制环仿真 | 第31-32页 |
2.5.3 EMB制动器控制系统转速控制环仿真 | 第32-33页 |
2.5.4 EMB制动器控制系统夹紧力控制环仿真 | 第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直道环境下EMB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 | 第35-55页 |
3.1 踏板力与制动减速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35-36页 |
3.2 汽车直道制动时的稳定性分析 | 第36-38页 |
3.3 制动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第38-44页 |
3.3.1 制动时单轮受力分析 | 第39-41页 |
3.3.2 滑移率与附着系数的关系 | 第41页 |
3.3.3 理想的制动力分配曲线 | 第41-44页 |
3.4 直道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44-47页 |
3.4.1 直道制动时总的制动力与各车轮的制动力 | 第44-45页 |
3.4.2 直道制动时前后车轮的垂直载荷 | 第45-46页 |
3.4.3 直道制动时前后车轮的制动力 | 第46页 |
3.4.4 直道制动时基于PI控制的制动压力调节 | 第46-47页 |
3.5 直道制动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3.6 直道制动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3.6.1 无ABS直道制动仿真和分析 | 第48-50页 |
3.6.2 有ABS直道制动仿真和分析 | 第50-52页 |
3.6.3 汽车承载变化的直道制动仿真和分析 | 第52-5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弯道条件下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 | 第55-66页 |
4.1 弯道制动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55-57页 |
4.2 汽车弯道制动时的稳定性分析 | 第57-58页 |
4.2.1 弯道制动汽车失稳的原因 | 第57-58页 |
4.2.2 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对汽车稳定性的影响 | 第58页 |
4.3 弯道制动力分配与制动稳定性控制策略 | 第58-64页 |
4.3.1 弯道制动力分配研究 | 第58-59页 |
4.3.2 弯道制动稳定性控制研究 | 第59-60页 |
4.3.3 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 | 第60-62页 |
4.3.4 弯道制动车轮制动力矩控制策略 | 第62-64页 |
4.4 弯道制动稳定性的PID控制算法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弯道制动力分配策略联合仿真 | 第66-73页 |
5.1 弯道制动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6-68页 |
5.1.1 线性二自由度车辆仿真模型 | 第66页 |
5.1.2 PID控制仿真模型 | 第66-67页 |
5.1.3 弯道制动稳定性控制仿真模型 | 第67-68页 |
5.1.4 弯道制动联合仿真模型 | 第68页 |
5.2 汽车弯道制动制动力分配策略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8-72页 |
5.2.1 高附着系数路面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8-71页 |
5.2.2 低附着系数路面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71-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