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相变的分类 | 第11-12页 |
1.1.1 一级相变 | 第11页 |
1.1.2 二级相变 | 第11-12页 |
1.2 介电、铁电材料简介 | 第12-17页 |
1.2.1 [N(CH_3)_3(CH_2Cl)]MnCl_3 | 第12-13页 |
1.2.2 [C_4H_(10)N]CdCl_3 | 第13-14页 |
1.2.3 [C_4H_(12)N_2]RbBr_3 | 第14-15页 |
1.2.4 [C_6H_(14)N]FeBr_4 | 第15-16页 |
1.2.5 [(C_4H_9NH_3)_2(CH_3NH_3)_2]Pb_3Br_(10)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18-20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18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咪唑类与金属杂化物的性质研究 | 第20-52页 |
3.1 引言 | 第20页 |
3.2 化合物1的合成与表征 | 第20-31页 |
3.2.1 化合物1的合成方法 | 第20-21页 |
3.2.2 化合物1的红外和PXRD图 | 第21页 |
3.2.3 化合物1的结构 | 第21-27页 |
3.2.4 化合物1介电性质 | 第27-29页 |
3.2.5 化合物1的可转换光学性质 | 第29-30页 |
3.2.6 化合物1的结构相变 | 第30-31页 |
3.3 化合物2的合成与性质 | 第31-39页 |
3.3.1 化合物2的合成方法 | 第31页 |
3.3.2 化合物2红外和PXRD图 | 第31页 |
3.3.3 化合物2晶体结构表征 | 第31-39页 |
3.3.4 化合物2的介电 | 第39页 |
3.4 化合物3的合成及性质 | 第39-43页 |
3.4.1 化合物3的合成方法 | 第39-40页 |
3.4.2 化合物3的红外和PXRD图 | 第40页 |
3.4.3 化合物3晶体结构表征 | 第40-43页 |
3.4.4 化合物3介电 | 第43页 |
3.5 化合物4的合成及性质 | 第43-48页 |
3.5.1 化合物4合成方法 | 第43-44页 |
3.5.2 化合物4的红外和PXRD图 | 第44页 |
3.5.3 化合物4晶体结构表征 | 第44-47页 |
3.5.4 化合物4介电 | 第47-48页 |
3.6 化合物5的合成及性质 | 第48-51页 |
3.6.1 化合物5的合成方法 | 第48页 |
3.6.2 化合物5的红外和PXRD图 | 第48页 |
3.6.3 化合物5晶体结构表征 | 第48-51页 |
3.6.4 化合物5介电性质测量 | 第51页 |
3.7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含苯环胺类与金属配合物的介电研究 | 第52-76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化合物6的合成及性质 | 第52-56页 |
4.2.1 化合物6的合成方法 | 第52页 |
4.2.2 化合物6的红外和PXRD图 | 第52-53页 |
4.2.3 化合物6晶体结构表征 | 第53-55页 |
4.2.4 化合物6的介电 | 第55-56页 |
4.3 化合物7的合成及性质 | 第56-60页 |
4.3.1 化合物7的合成方法 | 第56页 |
4.3.2 化合物7的红外光谱图 | 第56页 |
4.3.3 化合物7晶体结构表征 | 第56-59页 |
4.3.4 化合物7的介电 | 第59-60页 |
4.4 化合物8的合成及性质 | 第60-67页 |
4.4.1 化合物8的合成方法 | 第60页 |
4.4.2 化合物8的红外和PXRD图 | 第60-61页 |
4.4.3 化合物8的结构相变 | 第61页 |
4.4.4 单向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61-62页 |
4.4.5 化合物8晶体结构表征 | 第62-64页 |
4.4.6 化合物8的介电 | 第64-65页 |
4.4.7 化合物8的荧光特性 | 第65-67页 |
4.5 化合物9的合成及性质 | 第67-70页 |
4.5.1 化合物9的合成方法 | 第67页 |
4.5.2 化合物9的红外和PXRD图 | 第67-68页 |
4.5.3 化合物9晶体结构表征 | 第68-70页 |
4.5.4 化合物9的介电 | 第70页 |
4.6 化合物10的合成及性质 | 第70-75页 |
4.6.1 化合物10的合成方法 | 第70-71页 |
4.6.2 化合物10的红外和PXRD图 | 第71页 |
4.6.3 化合物10晶体结构表征 | 第71-75页 |
4.6.4 化合物10的介电 | 第75页 |
4.7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二胺类与金属配合物的介电研究 | 第76-98页 |
5.1 引言 | 第76页 |
5.2 化合物11的合成及性质 | 第76-80页 |
5.2.1 化合物11的合成方法 | 第76页 |
5.2.2 化合物11的红外和PXRD图 | 第76-77页 |
5.2.3 化合物11晶体结构表征 | 第77-79页 |
5.2.4 化合物11介电性质测量 | 第79-80页 |
5.3 化合物12的合成及性质 | 第80-84页 |
5.3.1 化合物12的合成方法 | 第80页 |
5.3.2 化合物12的红外和PXRD图 | 第80页 |
5.3.3 化合物12晶体结构表征 | 第80-83页 |
5.3.4 化合物12的介电 | 第83-84页 |
5.4 化合物13的合成及测试 | 第84-88页 |
5.4.1 化合物13的合成方法 | 第84页 |
5.4.2 化合物13的红外和PXRD图 | 第84页 |
5.4.3 化合物13晶体结构表征 | 第84-87页 |
5.4.4 化合物13的介电 | 第87-88页 |
5.5 化合物14的合成及测试 | 第88-92页 |
5.5.1 化合物14的合成方法 | 第88页 |
5.5.2 化合物14的红外和PXRD图 | 第88页 |
5.5.3 化合物14晶体结构表征 | 第88-92页 |
5.5.4 化合物14的介电 | 第92页 |
5.6 化合物15的合成方法及测试 | 第92-97页 |
5.6.1 化合物15的合成方法 | 第92-93页 |
5.6.2 化合物15的红外和PXRD图 | 第93页 |
5.6.3 化合物15晶体结构表征 | 第93-96页 |
5.6.4 化合物15的介电 | 第96-97页 |
5.7 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98-99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