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12-19页 | 
| 1.1 新考古学与“中程理论 | 第12页 | 
| 1.2 石器微痕分析 | 第12-18页 | 
| 1.2.1 微痕分析研究简史 | 第12-14页 | 
| 1.2.2 微痕分析的量化研究 | 第14-15页 | 
| 1.2.3 石制品后埋藏实验研究 | 第15-17页 | 
| 1.2.4 角页岩石制品的微痕研究 | 第17-18页 | 
| 1.3 丁村遗址概况 | 第18页 | 
| 1.4 研究意义与目标 | 第18-19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2.1 微痕分析分析要素 | 第19-21页 | 
| 2.2 定量分析 | 第21页 | 
| 3 使用实验设计 | 第21-24页 | 
| 3.1 实验标本 | 第21-22页 | 
| 3.2 加工材料 | 第22-23页 | 
| 3.3 运动方式 | 第23-24页 | 
| 3.4 实验操作者 | 第24页 | 
| 3.5 实验设备 | 第24页 | 
| 4 使用实验结果 | 第24-52页 | 
| 4.1 加工新鲜牛肉的微痕 | 第25-26页 | 
| 4.2 加工新鲜牛筋的微痕 | 第26-28页 | 
| 4.3 加工新鲜松木的微痕 | 第28-32页 | 
| 4.3.1 锯 | 第28-30页 | 
| 4.3.2 砍砸 | 第30-32页 | 
| 4.4 加工干松木的微痕 | 第32-36页 | 
| 4.4.1 锯 | 第32-34页 | 
| 4.4.2 砍砸 | 第34-36页 | 
| 4.5 加工新鲜带肉牛骨的微痕 | 第36-44页 | 
| 4.5.1 砍砸 | 第36-39页 | 
| 4.5.2 锯 | 第39-41页 | 
| 4.5.3 钻 | 第41-42页 | 
| 4.5.4 刮 | 第42-44页 | 
| 4.6 加工干牛骨的微痕 | 第44-52页 | 
| 4.6.1 砍砸 | 第44-45页 | 
| 4.6.2 锯 | 第45-48页 | 
| 4.6.3 钻 | 第48-50页 | 
| 4.6.4 刮 | 第50-52页 | 
| 5 踩踏实验 | 第52页 | 
| 5.1 踩踏实验设计 | 第52页 | 
| 5.2 踩踏实验结果分析 | 第52页 | 
| 6 讨论 | 第52-63页 | 
| 6.1 角页岩石制品光泽与擦痕分析 | 第52-58页 | 
| 6.1.1 光泽分析 | 第52-56页 | 
| 6.1.2 擦痕分析 | 第56-58页 | 
| 6.2 片疤的定量研究 | 第58-61页 | 
| 6.2.1 加工干牛骨的片疤尺寸 | 第59页 | 
| 6.2.2 加工新鲜牛骨的片疤尺寸 | 第59页 | 
| 6.2.3 加工干松木的片疤尺寸 | 第59-60页 | 
| 6.2.4 加工新鲜松木的片疤尺寸 | 第60页 | 
| 6.2.5 加工新鲜牛筋的片疤尺寸 | 第60-61页 | 
| 6.3 角页岩石制品加工不同硬度材料的微痕特征总结 | 第61-63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 图版 | 第71-72页 | 
| 作者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