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1 水源涵养研究 | 第13-14页 |
| 1.2.2 水源涵养空间分布研究 | 第14页 |
| 1.2.3 生态系统功能辐射效应研究 | 第14-15页 |
| 1.2.4 京津冀水源涵养研究 | 第15页 |
| 1.2.5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6-18页 |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准备 | 第18-28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20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 2.1.2 地形地貌特征 | 第18-19页 |
| 2.1.3 气候与植被特征 | 第19页 |
| 2.1.4 水文概况 | 第19-20页 |
| 2.1.5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页 |
| 2.2 数据准备及处理 | 第20-21页 |
| 2.2.1 气象数据 | 第20页 |
| 2.2.2 土地覆被数据 | 第20页 |
| 2.2.3 植被覆盖度数据 | 第20页 |
| 2.2.4 DEM数据 | 第20-21页 |
| 2.2.5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数据 | 第21页 |
| 2.2.6 其他数据及处理 | 第21页 |
| 2.3 研究方法 | 第21-28页 |
| 2.3.1 生态系统特征分析相关方法 | 第21-22页 |
| 2.3.2 水源涵养功能估算相关方法 | 第22-23页 |
| 2.3.3 像元涵养水源功能量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 2.3.4 水系流域提取方法 | 第24页 |
| 2.3.5 研究区需水量核算方法 | 第24-26页 |
| 2.3.6 研究区水源涵养量辐射能力与辐射范围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 3 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时空格局分析 | 第28-36页 |
| 3.1 生态系统特征分析 | 第28-31页 |
| 3.1.1 生态系统类型及空间分布 | 第28-29页 |
| 3.1.2 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 | 第29-30页 |
| 3.1.3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 | 第30-31页 |
| 3.2 水源涵养功能时空格局分析 | 第31-36页 |
| 3.2.1 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分析 | 第31-33页 |
| 3.2.2 水源涵养功能年际变化分析 | 第33-36页 |
| 4 京津冀用水量统计分析 | 第36-41页 |
| 4.1 京津冀流域生态需水量 | 第36-37页 |
| 4.1.1 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 | 第36页 |
| 4.1.2 湿地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 | 第36-37页 |
| 4.2 京津冀流域社会用水量 | 第37-39页 |
| 4.3 京津冀流域用水总量及其空间分布矢量化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 5 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辐射效应分析 | 第41-54页 |
| 5.1 京津冀净水源涵养量空间格局 | 第41-44页 |
| 5.1.1 京津冀净水源涵养量空间格局 | 第41-42页 |
| 5.1.2 京津冀流域净水源涵养量空间格局 | 第42-44页 |
| 5.2 京津冀水源涵养辐射能力分级 | 第44-47页 |
| 5.2.1 像元尺度京津冀水源涵养辐射能力分级 | 第44-45页 |
| 5.2.2 县域尺度京津冀水源涵养辐射能力分级 | 第45-46页 |
| 5.2.3 流域尺度京津冀水源涵养辐射能力分级 | 第46-47页 |
| 5.3 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及其功能辐射范围 | 第47-49页 |
| 5.4 京津水源涵养区及其辐射能力分析 | 第49-54页 |
| 5.4.1 北京、天津水源涵养区范围初步提取 | 第49-50页 |
| 5.4.2 北京、天津水源涵养区范围修正 | 第50-52页 |
| 5.4.3 北京、天津水源涵养区辐射能力分析 | 第52-54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4-57页 |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 6.2 创新点 | 第55-56页 |
| 6.3 不足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