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免疫球蛋白IgY的特性及其应用 | 第16-25页 |
1.1 概述 | 第16页 |
1.2 IgY的理化特性及其安全性 | 第16-19页 |
1.2.1 IgY分子结构特征 | 第16-17页 |
1.2.2 IgY对热、pH和酶的稳定性 | 第17-18页 |
1.2.3 IgY口服给药的安全性 | 第18-19页 |
1.3 IgY的被动免疫及其应用 | 第19-22页 |
1.3.1 在家禽病害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2 在人类疾病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1.4 IgY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1.4.1 IgY的免疫诱导和制备方法 | 第22-23页 |
1.4.2 IgY的应用 | 第23页 |
1.5 小结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IgY的制备和生化特性研究 | 第25-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2.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5-27页 |
2.1.2 IgY样品的制备 | 第27页 |
2.1.3 IgY纯度分析的方法 | 第27-28页 |
2.1.4 IgY浓度检测的方法 | 第28-29页 |
2.1.5 IgY效价测定的方法 | 第29-30页 |
2.1.6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0-32页 |
2.2.1 IgY样品收集 | 第30页 |
2.2.2 IgY纯度分析 | 第30-31页 |
2.2.3 IgY浓度检测 | 第31页 |
2.2.4 IgY效价测定 | 第31-32页 |
2.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IgY作用实验动物的免疫特性评价 | 第33-5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3.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3-34页 |
3.1.2 免疫应答试验方法 | 第34页 |
3.1.3 皮肤刺激试验方法 | 第34-37页 |
3.1.3.1 急性刺激试验 | 第34-35页 |
3.1.3.2 多次刺激试验 | 第35页 |
3.1.3.3 皮肤变态反应 | 第35-37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3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7-57页 |
3.2.1 IgY影响大鼠免疫应答的特性 | 第37-47页 |
3.2.2 IgY影响实验动物皮肤刺激的特性 | 第47-57页 |
3.2.2.1 IgY对新西兰兔的急性皮肤刺激 | 第47-52页 |
3.2.2.2 IgY对新西兰兔的多次皮肤刺激 | 第52-54页 |
3.2.2.3 IgY对豚鼠的皮肤变态反应 | 第54-57页 |
3.3 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IgY改善大鼠牙周炎的功效 | 第59-6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4.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9-60页 |
4.1.2 菌液的制备 | 第60页 |
4.1.3 牙周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60页 |
4.1.4 动物实验分组 | 第60-61页 |
4.1.5 IgY对大鼠牙周炎的功效评价 | 第61页 |
4.1.6 数据分析 | 第6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4.2.1 大鼠牙周炎模型的评价 | 第61-62页 |
4.2.2 IgY对口腔指数的影响 | 第62-63页 |
4.2.3 IgY对I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 第63页 |
4.2.4 IgY对牙齿外观形态学的影响 | 第63-64页 |
4.2.5 IgY对牙周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第64-65页 |
4.3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免疫球蛋白IgY改善大鼠口臭的功效 | 第66-7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5.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7-68页 |
5.1.2 菌液的制备 | 第68页 |
5.1.3 口臭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68页 |
5.1.4 动物实验分组 | 第68页 |
5.1.5 IgY对大鼠口臭的功效评价 | 第68-69页 |
5.1.6 数据分析 | 第69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9-76页 |
5.2.1 IgY对大鼠口腔指数的影响 | 第69-70页 |
5.2.2 IgY对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影响 | 第70-75页 |
5.2.3 IgY对I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 第75-76页 |
5.3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免疫球蛋白IgY抑制口腔厌氧致病菌增殖特性的研究 | 第77-109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7-87页 |
6.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77-78页 |
6.1.2 人工唾液的制备 | 第78-80页 |
6.1.3 菌液的制备 | 第80页 |
6.1.4 人工唾液模拟体系的建立 | 第80页 |
6.1.5 IgY抑制人工唾液模拟体系中口腔厌氧致病菌的评价方法 | 第80-82页 |
6.1.5.1 IgY抑制增殖的评价方法 | 第80-82页 |
6.1.5.2 IgY抑制代谢物的评价方法 | 第82页 |
6.1.5.2.1 Halimeter对挥发性硫化物的检测 | 第82页 |
6.1.5.2.2 GCMS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 | 第82页 |
6.1.5.2.3 电子鼻对气味轮廓的检测 | 第82页 |
6.1.6 IgY抑制P.gingivalis增殖的有效剂量的优化方法 | 第82-83页 |
6.1.6.1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82-83页 |
6.1.6.2 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83页 |
6.1.7 IgY抑制F.nucleatum增殖的有效剂量的优化方法 | 第83-84页 |
6.1.7.1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83-84页 |
6.1.7.2 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84页 |
6.1.8 不同抑菌剂抑制口腔厌氧致病菌增殖的评价方法 | 第84-87页 |
6.1.9 含硫氨基酸影响口腔厌氧致病菌增殖的评价方法 | 第87页 |
6.1.10 数据分析 | 第87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87-107页 |
6.2.1 人工唾液模拟体系的评价 | 第87-89页 |
6.2.2 IgY抑制人工唾液模拟体系中口腔厌氧致病菌的特性研究 | 第89-97页 |
6.2.2.1 IgY抑制增殖的特性 | 第89-91页 |
6.2.2.2 IgY抑制代谢物的特性 | 第91-97页 |
6.2.2.2.1 挥发性硫化物含量变化的分析 | 第91-92页 |
6.2.2.2.2 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变化的分析 | 第92-97页 |
6.2.2.2.3 气味轮廓变化的分析 | 第97页 |
6.2.3 IgY抑制P.gingivalis增殖的有效剂量 | 第97-101页 |
6.2.4 IgY抑制F.nucleatum增殖的有效剂量 | 第101-104页 |
6.2.5 IgY与抑菌剂抑制口腔厌氧致病菌增殖特性的比较 | 第104-107页 |
6.2.6 含硫氨基酸对口腔厌氧致病菌增殖特性的影响 | 第107页 |
6.3 小结 | 第107-109页 |
结论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