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治疗PHN元全片的制备工艺及其镇痛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引言第13-21页
    1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14-18页
        2.1 PHN 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2.2 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2.3 处方中药材所含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现状第16-18页
    3 处方组成第18页
    4 技术路线第18-21页
第一章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的建立第21-29页
    1.1 仪器与材料第21页
        1.1.1 仪器第21页
        1.1.2 材料第21页
    1.2 实验方法与结果第21-28页
        1.2.1 兴奋毒性脊髓损伤模型第21-26页
        1.2.2 脊神经选择结扎模型第26-28页
    1.3 小结第28页
    1.4 讨论第28-29页
第二章 元全片制备工艺研究第29-79页
    2.1 仪器与材料第29-31页
        2.1.1 仪器第29-30页
        2.1.2 材料第30-31页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第31-75页
        2.2.1 镇痛药效比较法优选提取方法第31-35页
        2.2.2 金边土鳖、全蝎匀浆提取工艺研究第35-44页
        2.2.3 金边土鳖、全蝎匀浆提取液膜分离浓缩工艺研究第44-49页
        2.2.4 冷冻干燥第49-50页
        2.2.5 白芍、甘草水提取工艺研究第50-59页
        2.2.6 浓缩方法的考察第59-60页
        2.2.7 浓缩液干燥工艺的考察第60-61页
        2.2.8 量效关系考察第61-65页
        2.2.9 元全片处方前研究第65-68页
        2.2.10 元全片成型工艺研究第68-71页
        2.2.11 片芯临界相对湿度测定第71-72页
        2.2.12 包衣工艺考察第72-73页
        2.2.13 包装材料的选择第73页
        2.2.14 片重及规格、日剂量的确定第73-74页
        2.2.15 中试研究第74-75页
    2.3 小结第75-76页
    2.4 讨论第76-79页
        2.4.1 不同提取方法的选择第76页
        2.4.2 膜分离浓缩工艺研究第76-77页
        2.4.3 芍药苷、甘草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77页
        2.4.4 白芍、甘草提取工艺研究中评价指标的选择第77页
        2.4.5 元全片成型工艺研究第77-79页
第三章 元全片质量标准研究第79-103页
    3.1 仪器与材料第79-80页
        3.1.1 仪器第79页
        3.1.2 材料第79-80页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第80-99页
        3.2.1 外观性状第80页
        3.2.2 鉴别第80-88页
        3.2.3 检查第88页
        3.2.4 含量测定第88-99页
    3.3 小结第99页
    3.4 讨论第99-103页
        3.4.1 元全片的薄层鉴别第99-100页
        3.4.2 元全片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第100页
        3.4.3 元全片中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第100-101页
        3.4.4 元全片中氮含量测定第101-103页
第四章 元全片主要药效学研究第103-111页
    4.1 仪器与材料第103页
        4.1.1 仪器第103页
        4.1.2 材料第103页
    4.2 实验方法与结果第103-109页
        4.2.1 元全片对兴奋毒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疼痛反应的影响第103-106页
        4.2.2 元全片对脊神经选择结扎模型大鼠疼痛反应的影响第106-109页
    4.3 小结第109页
    4.4 讨论第109-111页
第五章 元全片镇痛作用机制研究第111-145页
    5.1 仪器与材料第111-113页
        5.1.1 仪器第111-112页
        5.1.2 材料第112-113页
    5.2 实验方法与结果第113-140页
        5.2.1 金边土鳖不同分子量段样品的制备第113页
        5.2.2 金边土鳖不同分子量段样品对兴奋毒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疼痛反应的影响第113-117页
        5.2.3 金边土鳖200~5000 Dal分子量段样品不同给药剂量对兴奋毒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疼痛反应的影响第117-121页
        5.2.4 金边土鳖200~5000 Dal分子量段样品不同给药剂量对脊神经选择结扎模型大鼠疼痛反应的影响第121-125页
        5.2.5 ELISA法检测SD大鼠血清IL-1β、NGF水平变化第125-127页
        5.2.6 RT-qPCR检测SD大鼠脊髓GFAP、IL-1β、Nav1.8、NGF基因表达变化第127-133页
        5.2.7 SD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学观察第133-137页
        5.2.8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D大鼠脊髓背角中GFAP、NR1、GLT-1表达变化第137-140页
    5.3 小结第140-141页
    5.4 讨论第141-145页
结语第145-149页
    1 全文总结第145-147页
    2 本研究创新点第147页
    3 不足与展望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5页
附录第155-169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69-171页
致谢第171-172页
统计学审核证明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脂—胰—骨”相关性探讨黄芪散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影响
下一篇:牛蒡子木脂素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和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