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导论 | 第8-14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 第12-14页 |
1、研究内容 | 第12页 |
2、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3、资料来源 | 第13-14页 |
二、农业产业化组织经营模式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一)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 第14页 |
(二) “龙头”企业的概念 | 第14-15页 |
(三) 农户的概念 | 第15页 |
(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经济性 | 第15页 |
(五) 产业链理论 | 第15-16页 |
三、国际肉牛产业发展模式 | 第16-19页 |
(一) 国际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 第16页 |
(二) 国际肉牛产业发展特点 | 第16-17页 |
1、集约化水平高 | 第16页 |
2、完整的繁育体系 | 第16-17页 |
3、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 | 第17页 |
4、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 | 第17页 |
5、完善的和规范服务体系 | 第17页 |
(三) 国际肉牛产业发展启示 | 第17-19页 |
1、强调系统性、整体性 | 第17-18页 |
2、强调共赢互惠 | 第18页 |
3、强调共同提高 | 第18页 |
4、强调政府支持 | 第18-19页 |
四、国内肉牛产业发展模式 | 第19-25页 |
(一) 国内肉牛产业现状 | 第19-22页 |
1、国内肉牛生产现状 | 第19-21页 |
2、国内市场牛肉消费分析 | 第21页 |
3、国内牛肉产品的流通 | 第21-22页 |
(二) 国内肉牛产业化组织模式简介 | 第22-25页 |
1、“公司+农户”模式 | 第22-23页 |
2、“专业市场+农户”模式 | 第23页 |
3、“合作社+基地+公司+农户”模式 | 第23-25页 |
五、广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 第25-29页 |
(一) 广西肉牛养殖生产现状 | 第25-26页 |
(二) 广西现有的肉牛产业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 第26-27页 |
1、“隆安桂西肉牛”模式 | 第26页 |
2、“环江扶贫项目”模式 | 第26页 |
3、“武宣金泰丰”模式 | 第26-27页 |
(三) 广西肉牛产业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1、思想意识不到位 | 第27页 |
2、资金投入不足,扶持政策不得力 | 第27页 |
3、“农户养牛积极性不高 | 第27页 |
4、养殖规模小,管理粗放 | 第27-28页 |
5、公共社会服务配套不完善 | 第28页 |
(四) 新模式的探讨 | 第28-29页 |
六、广西肉牛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29-35页 |
(一) 各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29-32页 |
1、结构性维度比较 | 第29-31页 |
2、关联性维度比较 | 第31-32页 |
(二) “合作社+基地+企业+农户“模式的运行机制和特点 | 第32-35页 |
1、参与主体 | 第32-33页 |
2、运行机制 | 第33页 |
3、“合作社+基地+企业+农户“模式的特点 | 第33-35页 |
七、完善广西肉牛产业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 第35-43页 |
(一) 推行“合作社+基地+企业+农户“的模式 | 第35-37页 |
1、“加强产业模式推行过程中的监督与调控 | 第35-36页 |
2、完善配套政策及管理体制 | 第36-37页 |
(二) 结合广西区情发展肉牛产业 | 第37-40页 |
1、广西的自然地理条件 | 第37-38页 |
2、广西经济社会情况 | 第38-39页 |
3、与广西现有优势产业关联发展 | 第39-40页 |
(三) 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 第40页 |
1、推行“牛—沼—草—灯—鱼“的养殖模式 | 第40页 |
2、“牛—沼—草—灯—鱼“的养殖模式的优势 | 第40页 |
(四) 政府行为 | 第40-43页 |
注释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