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L-鸟氨酸的理化性质 | 第14-15页 |
1.3 L-鸟氨酸的应用 | 第15页 |
1.4 L-鸟氨酸的合成方法 | 第15-18页 |
1.4.1 提取法 | 第15页 |
1.4.2 化学法 | 第15-17页 |
1.4.3 微生物发酵法 | 第17页 |
1.4.4 酶法 | 第17-18页 |
1.5 毕赤酵母表达体系 | 第18-20页 |
1.5.1 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优点 | 第18-19页 |
1.5.2 外源基因表达的优化措施 | 第19-20页 |
1.6 酶的固定化技术 | 第20-24页 |
1.6.1 固定化酶的优缺点 | 第20页 |
1.6.2 载体固定化方法的分类 | 第20-23页 |
1.6.3 固定化载体 | 第23-24页 |
1.7 壳聚糖固定化酶 | 第24-25页 |
1.8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精氨酸酶Ⅰ的发酵制备及分离纯化 | 第26-43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29页 |
2.1.1 实验所需质粒与菌株 | 第26页 |
2.1.2 本实验所需各种仪器和设备 | 第26-27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2.1.4 培养基 | 第27页 |
2.1.5 实验室主要溶液的配制方法 | 第27-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6页 |
2.2.1 精氨酸酶Ⅰ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摇瓶诱导表达 | 第29页 |
2.2.2 精氨酸酶Ⅰ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发酵罐诱导表达 | 第29-30页 |
2.2.3 SDS-PAGE电泳检测目的蛋白 | 第30-31页 |
2.2.4 目的蛋白的质谱验证 | 第31-32页 |
2.2.5 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32-33页 |
2.2.6 His重组蛋白质纯化步骤 | 第33-34页 |
2.2.7 精氨酸酶Ⅰ的酶学性质分析 | 第34-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2.3.1 精氨酸酶Ⅰ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36-37页 |
2.3.2 精氨酸酶Ⅰ高密度发酵 | 第37-38页 |
2.3.3 精氨酸酶Ⅰ的纯化 | 第38-39页 |
2.3.4 精氨酸酶Ⅰ酶学性质分析 | 第39-43页 |
第三部分 壳聚糖固定化精氨酸酶Ⅰ并转化生成L-鸟氨酸方法的研究 | 第43-55页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3-44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43-4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3.2.1 壳聚糖颗粒的制备 | 第44页 |
3.2.2 精氨酸酶Ⅰ的固定化 | 第44页 |
3.2.3 固定化精氨酸酶Ⅰ的酶学性质分析 | 第44-45页 |
3.2.4 固定化精氨酸酶Ⅰ催化L-精氨酸转化成L-鸟氨酸的最适条件的探索 | 第45-4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5页 |
3.3.1 戊二醛浓度的确定 | 第46-47页 |
3.3.2 固定化精氨酸酶Ⅰ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7页 |
3.3.3 固定化精氨酸酶Ⅰ最适pH | 第47-48页 |
3.3.4 温度对固定化精氨酸酶1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5 Mn~(2+)浓度的确定 | 第50-51页 |
3.3.6 转化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1-52页 |
3.3.7 LC-MS鉴定L-鸟氨酸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L-鸟氨酸含量 | 第52-53页 |
3.3.8 固定化精氨酸酶Ⅰ重复使用率 | 第53-55页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4.1 讨论 | 第55-56页 |
4.1.1 精氨酸酶Ⅰ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55页 |
4.1.2 壳聚糖固定化酶 | 第55页 |
4.1.3 酶法转化生产L-鸟氨酸 | 第55-56页 |
4.2 展望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