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前景 | 第11-15页 |
1.2.1 二次再热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过热汽温的现有控制方案 | 第12-15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第2章 华能莱芜电厂2×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及其仿真系统介绍 | 第16-25页 |
2.1 引言 | 第16-17页 |
2.2 华能莱芜电厂2×1000MW机组概况 | 第17-19页 |
2.2.1 机组总体布置 | 第17页 |
2.2.2 过热器及再热器系统 | 第17-19页 |
2.2.3 锅炉主要汽水参数 | 第19页 |
2.3 华能莱芜电厂的汽温控制方案 | 第19-21页 |
2.3.1 给水/燃料比率的控制 | 第20页 |
2.3.2 过热器喷水减温控制 | 第20-21页 |
2.4 华能莱芜电厂仿真系统 | 第21-24页 |
2.4.1 仿真系统的组成 | 第21-23页 |
2.4.2 仿真系统的验证 | 第23-24页 |
2.5 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过热汽温动态特性试验及模型辨识 | 第25-38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过热汽温对象特性 | 第25-26页 |
3.3 过热汽温动态特性试验设计及实施 | 第26-29页 |
3.3.1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 第27页 |
3.3.2 试验过程 | 第27-29页 |
3.4 模型辨识——改进型粒子群算法 | 第29-31页 |
3.5 模型辨识结果 | 第31-37页 |
3.5.1 传递函数 | 第32-33页 |
3.5.2 拟合图示 | 第33-36页 |
3.5.3 辨识结果可信度验证 | 第36-37页 |
3.6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过热汽温的控制 | 第38-57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过热汽温的串级控制——传统控制策略 | 第38-40页 |
4.3 过热汽温的线性自抗扰-史密斯预估控制——改进控制策略 | 第40-43页 |
4.3.1 线性自抗扰控制 | 第40-41页 |
4.3.2 线性自抗扰控制的参数整定方法 | 第41-42页 |
4.3.3 线性自抗扰-史密斯预估控制 | 第42-43页 |
4.4 MATLAB仿真研究 | 第43-48页 |
4.4.1 跟踪性能仿真及对比分析 | 第43-45页 |
4.4.2 抗扰性能仿真及对比分析 | 第45-48页 |
4.5 电厂仿真系统测试 | 第48-56页 |
4.5.1 控制算法实现 | 第48-49页 |
4.5.2 控制效果对比分析 | 第49-56页 |
4.6 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5.1 结论 | 第57页 |
5.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