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及其问题 | 第11-21页 |
(一) 信息披露制度相关法律规定及其缺陷 | 第11-13页 |
1. 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相关规定的现状 | 第11-12页 |
2. 当前披露制度缺陷:重视单向式披露,轻视互动式披露 | 第12-13页 |
(二) 信息披露制度既有研究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 第13-17页 |
1. 信息披露制度的既有研究 | 第13-16页 |
2. 信息披露制度尚未解决的问题 | 第16-17页 |
(三) 信息互动的概念及特征 | 第17-19页 |
1. 信息互动的概念 | 第17-18页 |
2. 信息互动的特征 | 第18-19页 |
(四) 本文的问题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 本文的问题 | 第19-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二、既有信息披露制度中单向思维的理论基础及其缺陷 | 第21-28页 |
(一) 交易安全理论 | 第21-22页 |
1. 适用交易安全理论的原因 | 第21-22页 |
2. 单向披露在交易安全理论适用中的缺陷 | 第22页 |
(二) 投资者保护理论 | 第22-25页 |
1. 适用投资者保护理论的原因 | 第23-24页 |
2. 单向披露在投资者保护理论适用中的缺陷 | 第24-25页 |
(三)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5-28页 |
1. 适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原因 | 第25-26页 |
2. 单向披露在适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缺陷 | 第26-28页 |
三、信息互动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28-40页 |
(一) 信息互动制度的价值基础 | 第28-32页 |
1. 促进信息对称的实现 | 第28-29页 |
2. 全面维护交易安全 | 第29-30页 |
3. 实现投资者保护 | 第30-32页 |
(二) 信息互动制度的主要功能 | 第32-35页 |
1. 信息互动能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 第32-33页 |
2. 互动式披露能够体现契约精神 | 第33-34页 |
3. 信息互动能发挥投资者的能动作用 | 第34-35页 |
(三) 互动式披露制度的理论超越 | 第35-40页 |
1. 对信息不对称状态的改善 | 第35-37页 |
2. 对交易安全的全面维护 | 第37-38页 |
3. 对投资者更好地进行保护 | 第38-40页 |
四、信息互动的制度框架 | 第40-49页 |
(一) 信息互动制度与单向披露的比较 | 第40-45页 |
1. 信息互动制度也是信息披露制度的一部分 | 第40页 |
2. 信息互动强调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直接互动 | 第40-42页 |
3. 信息互动增强了披露方式的互动性 | 第42-43页 |
4. 信息互动更加以投资者信息需求为导向 | 第43-44页 |
5. 信息互动更能体现民法的人文主义精神 | 第44-45页 |
(二) 信息互动制度的核心内容 | 第45-49页 |
1. 信息互动的主体 | 第45-46页 |
2. 信息互动的平台及方式 | 第46-47页 |
3. 信息互动的内容 | 第47页 |
4. 防止内幕信息泄露 | 第47-49页 |
五、我国信息互动制度完善的具体措施 | 第49-62页 |
(一) 信息互动制度的法定化 | 第49-53页 |
1. 可拓展商业报告语言使用的法定化 | 第49-51页 |
2. 确立上市公司应当主动进行互动的义务 | 第51-52页 |
3. 互动平台的法定化和统一化 | 第52-53页 |
(二) 明确不遵守信息互动制度要求的责任与可采取的救济方式 | 第53-56页 |
1. 明确违反信息互动制度的法律责任 | 第53-55页 |
2. 完善信息互动侵权的救济方式 | 第55-56页 |
(三) 建立信息互动中的防范与豁免制度 | 第56-62页 |
1. 建立信息互动的监管制度 | 第56-57页 |
2. 对信息互动中披露预测性信息的保护 | 第57-59页 |
3. 困难豁免与善意尝试豁免 | 第59-60页 |
4. 完善信息互动中技术风险的应对制度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