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机制与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6-41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16-17页
        1.1.1 城镇化进程对河流水系的影响第16页
        1.1.2 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迫切需求第16页
        1.1.3 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理念的兴起第16-17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2.1 理论层面第17-18页
        1.2.2 实践层面第18页
    1.3 相关概念辨析第18-28页
        1.3.1 河流水系第18-22页
        1.3.2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第22-25页
        1.3.3 协同学第25-28页
        1.3.4 协同发展第28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8-38页
        1.4.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规划研究第28-34页
        1.4.2 协同学理论及应用研究第34-36页
        1.4.3 研究评述第36-38页
    1.5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第38-41页
        1.5.1 研究方法第38页
        1.5.2 研究内容第38-40页
        1.5.3 研究框架第40-41页
2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协同发展机制第41-56页
    2.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自组织第41-42页
        2.1.1 自组织内涵第41页
        2.1.2 自组织的形成条件第41页
        2.1.3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自组织特性第41-42页
    2.2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协同理念第42-43页
        2.2.1 序参量第42-43页
        2.2.2 反馈机制第43页
        2.2.3 支配原理第43页
    2.3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特征第43-45页
        2.3.1 系统性第43-44页
        2.3.2 开放性第44页
        2.3.3 等级性第44-45页
        2.3.4 时空性第45页
    2.4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第45-53页
        2.4.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第45-48页
        2.4.2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过程机制第48-53页
    2.5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表现形式第53-55页
        2.5.1 系统协同发展演进阶段第53-54页
        2.5.2 子系统间相互协作形式第54-55页
    2.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3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协同发展规划体系框架第56-67页
    3.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规划的协同对象第56-57页
        3.1.1 环境子系统第56页
        3.1.2 经济子系统第56-57页
        3.1.3 社会子系统第57页
    3.2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规划的协同目标第57-60页
        3.2.1 系统协同总目标第57-58页
        3.2.2 各子系统协同目标第58页
        3.2.3 子系统间协同目标第58-60页
    3.3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规划过程第60-63页
        3.3.1 探寻序参量第60-62页
        3.3.2 基于序参量的协同发展评价第62页
        3.3.3 生态导向的协同规划第62-63页
    3.4 协同的生态理论技术第63-66页
        3.4.1 河流景观生态学第63-64页
        3.4.2 生态恢复第64-65页
        3.4.3 生态经济学第65-66页
        3.4.4 生态社会学第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4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序参量第67-82页
    4.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序参量探寻思路第67-68页
        4.1.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序参量探寻方法第67页
        4.1.2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序参量探寻原则第67-68页
    4.2 环境子系统的序参量第68-75页
        4.2.1 河流水系形态结构第68-71页
        4.2.2 河流水文水体特征第71-72页
        4.2.3 河岸带形态结构第72-75页
    4.3 经济子系统的序参量第75-78页
        4.3.1 水资源价值第75-76页
        4.3.2 滨水价值第76-78页
    4.4 社会子系统的序参量第78-81页
        4.4.1 社会安全第78-79页
        4.4.2 社会利益第79-80页
        4.4.3 社会文化第80-81页
    4.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5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评价体系第82-94页
    5.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评价思路第82-83页
        5.1.1 评价的目的与意义第82页
        5.1.2 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第82-83页
    5.2 序参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第83-91页
        5.2.1 建立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第83-84页
        5.2.2 构造判断矩阵第84页
        5.2.3 权重确定与一致性检验第84-90页
        5.2.4 序参量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第90-91页
    5.3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评价模型第91-93页
        5.3.1 序参量有序度模型第91-92页
        5.3.2 子系统有序度模型第92页
        5.3.3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第92-93页
        5.3.4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系统协同度划分第93页
    5.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6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规划策略第94-120页
    6.1 环境子系统协同发展的规划策略第94-107页
        6.1.1 河流水系形态结构的协同策略第94-101页
        6.1.2 河流水文水体特征的协同策略第101-104页
        6.1.3 河岸带形态结构的协同策略第104-107页
    6.2 经济子系统协同发展的规划策略第107-112页
        6.2.1 水资源价值的协同策略第107-109页
        6.2.2 滨水价值的协同策略第109-112页
    6.3 社会子系统协同发展的规划策略第112-119页
        6.3.1 社会安全的协同策略第112-114页
        6.3.2 社会利益的协同策略第114-117页
        6.3.3 社会文化的协同策略第117-119页
    6.4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7 哈尔滨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规划研究第120-140页
    7.1 研究区概况第120-125页
        7.1.1 自然条件第120-121页
        7.1.2 社会经济第121-122页
        7.1.3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现状及规划第122-125页
    7.2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125-128页
        7.2.1 数据来源第125页
        7.2.2 序参量阈值确定第125-126页
        7.2.3 数据处理第126-128页
    7.3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评价与分析第128-137页
        7.3.1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环境子系统有序度评价与分析第128-131页
        7.3.2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经济子系统有序度评价与分析第131-133页
        7.3.3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社会子系统有序度评价与分析第133-136页
        7.3.4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与分析第136-137页
    7.4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规划策略第137-139页
        7.4.1 改善河流水系形态结构促进环境子系统协同发展第137-138页
        7.4.2 提高水资源价值促进经济子系统协同发展第138页
        7.4.3 增加公众参与度提升社会文化内涵促进社会子系统协同发展第138-139页
        7.4.4 统筹各子系统协作促进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第139页
    7.5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结论第140-143页
    研究结论第140-141页
    创新点第141-142页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1页
附录第151-1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6-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附件第159-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伤寒杂病论》治疗乳腺癌的理论探讨及疗效研究
下一篇:电针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的疗效观察与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