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AP框架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插图索引 | 第9-10页 |
附表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页 |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写作思路 | 第17-18页 |
·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分析框架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31页 |
·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基本内涵 | 第20-26页 |
·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界定 | 第20-21页 |
·银行体系稳定与金融安全 | 第21-22页 |
·银行体系不稳定的内生机理 | 第22-26页 |
·FSAP 框架与银行体系稳定性评估 | 第26-31页 |
·FSAP 的产生 | 第26-27页 |
·FSAP 的金融稳定分析和评估框架 | 第27-29页 |
·FSAP 的主要评估工具和方法 | 第29-30页 |
·FSAP 下的银行体系稳定性评估 | 第30-31页 |
第3章 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一般考察 | 第31-45页 |
·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单一核心指标分析 | 第31-35页 |
·资本充足率指标 | 第31-33页 |
·资产质量指标 | 第33-34页 |
·流动性指标 | 第34-35页 |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定量测度 | 第35-44页 |
·银行体系稳定性系数指标构成 | 第36页 |
·银行稳定性因子分析模型介绍 | 第36-37页 |
·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因子分析 | 第37-42页 |
·银行稳定性因子分析结论 | 第42-44页 |
·考察结果和启示 | 第44-45页 |
第4章 极端环境下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评估 | 第45-58页 |
·模型的选择 | 第45-47页 |
·模型中变量的选择 | 第47-48页 |
·数据选择及处理方法 | 第48-49页 |
·模型的估计 | 第49-52页 |
·压力情境的设定 | 第52-56页 |
·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的压力情景设定 | 第52-53页 |
·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的压力情景设定 | 第53-54页 |
·压力情景中其他解释变量的赋值 | 第54-56页 |
·压力测试的执行 | 第56页 |
·压力测试的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第5章 提高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政策建议 | 第58-66页 |
·拓宽银行盈利渠道提高银行金融富韧性 | 第58-59页 |
·深化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 | 第59页 |
·构筑完备的银行外部监管安全网 | 第59-66页 |
·完善商业银行审慎监管机制 | 第60-62页 |
·改进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 | 第62-63页 |
·实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