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1.3.3 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2 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 | 第17-22页 |
2.1 共享发展理念产生的思想基础 | 第17-18页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享发展的论述 | 第17-18页 |
2.1.2 中国古代的民本共享思想 | 第18页 |
2.2 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享发展理念的不懈追求 | 第18-20页 |
2.2.1 毛泽东关于共享发展理念的论述 | 第18-19页 |
2.2.2 邓小平关于共享发展理念的论述 | 第19页 |
2.2.3 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共享发展理念的论述 | 第19-20页 |
2.3 新时代习近平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创新 | 第20-22页 |
3 十八大以来杭州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要求 | 第22-28页 |
3.1 杭州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社会背景 | 第22-26页 |
3.1.1 收入差距居高不下决定了关注共享发展的紧迫性 | 第22-23页 |
3.1.2 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大催生共享发展公平均等化 | 第23-24页 |
3.1.3 共享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24-26页 |
3.2 杭州共享发展的深度实践走在全国前列 | 第26-28页 |
3.2.1 杭州是中国共享发展的样板 | 第26页 |
3.2.2 杭州的共享发展实践对全国践行共享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第26-28页 |
4 杭州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抓手和着力点 | 第28-46页 |
4.1 在经济领域,构建共建共享的新经济形态 | 第28-30页 |
4.1.1 以互联网为载体,共建经济运行新模式 | 第28-29页 |
4.1.2 以共享经济为平台,共享经济发展新模式 | 第29-30页 |
4.2 发挥政治优势,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 第30-31页 |
4.2.1 构建“四界联动”的工作机制 | 第30页 |
4.2.2 创新杭州政府治理 | 第30-31页 |
4.3 以文化为引领,因地制宜构建生活品质之城 | 第31-33页 |
4.3.1 以杭州人文精神作为品质生活的核心 | 第31-32页 |
4.3.2 以共建共享塑造品质生活之城 | 第32-33页 |
4.4 在社会领域,加快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33-38页 |
4.4.1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 第33-34页 |
4.4.2 创新驱动创业就业 | 第34-36页 |
4.4.3 实施平安健康杭州战略 | 第36页 |
4.4.4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 第36-38页 |
4.5 在生态领域,建设美丽杭州的生态样板 | 第38-39页 |
4.5.1 “两山”理论 | 第38-39页 |
4.5.2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 第39页 |
4.6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 第39-43页 |
4.6.1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 第39-41页 |
4.6.2 实现收入分配改革的新突破 | 第41-43页 |
4.7 杭州在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过程中的挑战之思考 | 第43-46页 |
4.7.1 明确共享发展和分享经济的关系 | 第43页 |
4.7.2 共享文化建设是共享发展的前提 | 第43-44页 |
4.7.3 维护个人信息安全是共享发展的保证 | 第44-46页 |
5 杭州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经验 | 第46-51页 |
5.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共享发展的实质 | 第46-48页 |
5.1.1 以富民、利民、便民作为坚持共享发展的根本目标 | 第46页 |
5.1.2 以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坚持共享发展的落脚点和归宿 | 第46-47页 |
5.1.3 以政府让利于民、藏富于民作为坚持共享发展的主要途径 | 第47-48页 |
5.2 共享发展实践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 第48-49页 |
5.3 杭州下一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对策和建议 | 第49-51页 |
6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作者简历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