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和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铜锌锡硫化合物太阳能电池 | 第19-24页 |
1.3.1 铜锌锡硫的特性 | 第19-20页 |
1.3.2 铜锌锡硫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创新之处 | 第24-27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4.3 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软件 | 第27-35页 |
2.1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7-29页 |
2.1.1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27-28页 |
2.1.2 Kohn-Sham方程 | 第28-29页 |
2.1.3 交换关联泛函 | 第29页 |
2.2 赝势和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要素 | 第29-32页 |
2.2.1 布里渊区与k空间网格点 | 第29-30页 |
2.2.2 截断能 | 第30-31页 |
2.2.3 赝势 | 第31-32页 |
2.3 软件介绍 | 第32-35页 |
2.3.1 Material Studio | 第32-33页 |
2.3.2 VASP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铜锌锡硫的模型构建和光电性能模拟 | 第35-49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铜锌锡硫的模型结构的构建和优化 | 第35-41页 |
3.2.1 铜锌锡硫的模型结构构建 | 第36-38页 |
3.2.2 铜锌锡硫的模型结构优化 | 第38-41页 |
3.3 铜锌锡硫的电子结构 | 第41-45页 |
3.3.1 铜锌锡硫电子结构的修正方法 | 第41-43页 |
3.3.2 修正后铜锌锡硫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 | 第43-45页 |
3.4 铜锌锡硫的光学性质 | 第45-47页 |
3.4.1 光学理论基础 | 第45-46页 |
3.4.2 铜锌锡硫的介电常数和光吸收谱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铜锌锡硫的相稳定性模拟 | 第49-63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铜锌锡硫相和第二相的基态相确认 | 第49-53页 |
4.3 成分满足化学计量比的铜锌锡硫体系的相稳定性 | 第53-55页 |
4.4 成分偏离化学计量比的铜锌锡硫系统的相稳定性 | 第55-61页 |
4.4.1 成分偏离化学计量比的铜锌锡硫模型结构构建 | 第55-57页 |
4.4.2 成分偏离化学计量比的铜锌锡硫体系的相稳定性 | 第57-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铜锌锡硫的电学性能模拟 | 第63-75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铜锌锡硫的有效质量 | 第63-66页 |
5.2.1 有效质量的计算方法 | 第63-64页 |
5.2.2 铜锌锡硫有效质量的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5.3 铜锌锡硫的载流子迁移率 | 第66-68页 |
5.4 铜锌锡硫的载流子浓度 | 第68-72页 |
5.4.1 软件和计算参数 | 第68-69页 |
5.4.2 铜锌锡硫的载流子浓度计算过程和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5.5 铜锌锡硫的电导率 | 第72-7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7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7-88页 |
附件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