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 §1.2 本文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4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5 本文的思路框架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军事技术创新主体的构成要素 | 第15-30页 |
| §2.1 军事技术创新主体的概念 | 第15-17页 |
| §2.1.1 技术创新主体 | 第15-16页 |
| §2.1.2 军事技术创新主体 | 第16-17页 |
| §2.2 军事技术创新主体的要素 | 第17-30页 |
| §2.2.1 企业 | 第17-21页 |
| §2.2.2 大学 | 第21-24页 |
| §2.2.3 科研院所 | 第24-27页 |
| §2.2.4 政府与中介机构 | 第27-30页 |
| 第三章 军民融合的军事技术创新主体 | 第30-41页 |
| §3.1 国家创新体系与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 第30-32页 |
| §3.1.1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0-31页 |
| §3.1.2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 | 第31-32页 |
| §3.2 军民融合式技术创新主体的形成 | 第32-37页 |
| §3.2.1 军民融合的技术创新主体发展历程 | 第32-33页 |
| §3.2.2 军事技术创新主体的融合方式 | 第33-37页 |
| §3.3 军民融合式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和特征 | 第37-41页 |
| §3.3.1 军民融合式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 | 第37-39页 |
| §3.3.2 军民融合式技术创新主体的特征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军事技术创新主体的规模 | 第41-52页 |
| §4.1 军事技术创新主体规模的历史演变 | 第41-42页 |
| §4.2 军事技术创新主体规模演变的机理 | 第42-44页 |
| §4.3 军工集团 | 第44-47页 |
| §4.3.1 大型军工集团的组建及其意义 | 第44-47页 |
| §4.3.2 军工企业集团技术创新的优势及不足 | 第47页 |
| §4.4 中小型企业 | 第47-52页 |
| §4.4.1 中小型企业在军事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地位 | 第47-48页 |
| §4.4.2 中小型企业军事技术创新的特征 | 第48-50页 |
| §4.4.3 中小型企业军事技术创新的优势及不足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军事技术创新主体的协同机制 | 第52-60页 |
| §5.1 军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第52-56页 |
| §5.1.1 军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成 | 第52-53页 |
| §5.1.2 军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协同机制 | 第53-55页 |
| §5.1.3 军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协同优势 | 第55-56页 |
| §5.2 "产学研"协同创新 | 第56-60页 |
| §5.2.1 "产学研"的合作创新模式 | 第56-58页 |
| §5.2.2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依据 | 第58-60页 |
| 第六章 军事技术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 | 第60-68页 |
| §6.1 政府激励机制 | 第60-65页 |
| §6.1.1 法律激励 | 第60-62页 |
| §6.1.2 政策激励 | 第62-65页 |
| §6.2 产权激励机制 | 第65-66页 |
| §6.3 市场激励机制 | 第66-67页 |
| §6.4 企业文化培育 | 第67-6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第68-72页 |
| §7.1 结论 | 第68页 |
| §7.2 启示 | 第68-72页 |
| §7.2.1 我国军事技术创新主体的现状 | 第68-69页 |
| §7.2.2 建立健全我国军事技术创新体系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表 | 第73-76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