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4页 |
1.1 车用永磁同步电机再制造的背景和意义 | 第16-19页 |
1.1.1 永磁同步电机再制造的背景 | 第16-18页 |
1.1.2 永磁同步电机再制造的意义 | 第18-19页 |
1.2 电机再制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1.2.1 再制造与维修的区别 | 第19-21页 |
1.2.2 电机再制造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2.3 电机再制造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1.3 车用永磁驱动电机简介 | 第27-30页 |
1.3.1 永磁同步电机结构 | 第27-28页 |
1.3.2 车用永磁同步驱动电机的特点 | 第28-29页 |
1.3.3 车用永磁同步电机再制造难点 | 第29-30页 |
1.4 铁基非晶合金电机的应用研究 | 第30-32页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非晶合金特性及电机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34-40页 |
2.1 永磁同步电机常用软磁材料 | 第34-36页 |
2.1.1 软磁材料的常用磁性能参数 | 第34-35页 |
2.1.2 常用软磁材料 | 第35-36页 |
2.2 1K101号非晶合金和B35AV1900号硅钢性能对比 | 第36-37页 |
2.3 非晶合金定子的损耗分析 | 第37-38页 |
2.4 永磁电机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38-39页 |
2.4.1 微分方程及边值问题 | 第38-39页 |
2.4.2 有限元分析原理简述 | 第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再设计与定子混合再制造 | 第40-49页 |
3.1 再制造永磁同步电机的选型 | 第40-43页 |
3.1.1 永磁电机的类型及特点 | 第40-42页 |
3.1.2 再制造电机参数 | 第42-43页 |
3.2 转子再设计的永磁同步电机仿真研究 | 第43-46页 |
3.2.1 转子再设计方法 | 第43-44页 |
3.2.2 转子再设计电机空载性能分析 | 第44-45页 |
3.2.3 转子再设计电机负载工况分析 | 第45-46页 |
3.3 永磁同步电机定子混合再制造 | 第46-48页 |
3.3.1 电机再制造的基本流程 | 第46页 |
3.3.2 混合定子的结构设置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混合定子铁芯再制造电机空载磁密规律分析 | 第49-60页 |
4.1 混合叠压定子材料的磁导率分析 | 第49-51页 |
4.2 再制造电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1-53页 |
4.3 混合定子空载磁场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4.4 混合电机定子铁芯空载磁密分布规律 | 第54-59页 |
4.4.1 混合电机定子X方向磁密规律 | 第54-56页 |
4.4.2 混合电机定子Z方向磁密规律 | 第56-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混合定子电机分析及实验 | 第60-76页 |
5.1 混合定子电机有限元分析的参数设置 | 第60-62页 |
5.1.1 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MTPA) | 第60-62页 |
5.1.2 混合定子电机有限元分析的参数确定 | 第62页 |
5.2 非晶合金占比50%的混合定子电机分析 | 第62-66页 |
5.2.1 混合定子电机转矩性能分析 | 第62-63页 |
5.2.2 混合定子电机损耗分析 | 第63-66页 |
5.3 非晶合金占比40%、60%的混合定子电机分析 | 第66-69页 |
5.3.1 混合定子电机输出转矩 | 第66-68页 |
5.3.2 混合定子电机损耗 | 第68-69页 |
5.4 电机定子混合再制造样机模型的确定 | 第69-70页 |
5.5 再制造电机样机制造 | 第70-72页 |
5.5.1 非晶合金定子铁芯加工 | 第70-71页 |
5.5.2 样机装配 | 第71-72页 |
5.6 样机测试 | 第72-74页 |
5.6.1 电驱动系统综合性能实验台架测试 | 第72-73页 |
5.6.2 再制造电机测试结果 | 第73-74页 |
5.6.3 测试结果的误差分析 | 第7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总结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