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甲基间苯三酚衍生物的合成、抗菌活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第4-10页
abstract第10-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1页
    1.1 背景第21-23页
        1.1.1 香鳞毛蕨简介第21-22页
        1.1.2 甲基间苯三酚第22页
        1.1.3 化合物结构修饰的目的第22-23页
        1.1.4 常见的结构修饰方法第23页
    1.2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第23-28页
        1.2.1 真菌病简介第23-24页
        1.2.2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第24-27页
        1.2.3 传统中药的抗菌作用研究第27-28页
    1.3 分子对接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第28-30页
        1.3.1 分子对接简介第28页
        1.3.2 分子对接的原理及方法第28-29页
        1.3.3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29-30页
    立题依据第30-31页
第二章 绵马酚中间体的结构修饰第31-39页
    引言第31页
    2.1 仪器和试剂第31-32页
        2.1.1 实验仪器第31-32页
        2.1.2 实验试剂第32页
    2.2 甲基间苯三酚衍生物的合成第32-38页
        2.2.1 间苯三酚甲醛(b)的合成第33-34页
        2.2.2 甲基间苯三酚(c)的合成第34页
        2.2.3 2-甲基-4-丁酰基间苯三酚(d)与2-甲基-4,6-二丁酰基间苯三酚(e)的合成第34-36页
        2.2.4 1-(2-丁烯氨基)-3-甲基间苯三酚(f)的合成第36页
        2.2.5 1-(2-丁烯氨基)-3-甲基-5-丁酰基间苯三酚(g)的合成第36-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化合物抗菌作用研究第39-49页
    引言第39页
    3.1 仪器和试剂第39-40页
        3.1.1 实验仪器第39页
        3.1.2 实验试剂第39-40页
        3.1.3 实验菌株第40页
    3.2 实验内容第40-43页
        3.2.1 化合物供试液的配制第40页
        3.2.2 氟康唑溶液的配制第40-41页
        3.2.3 盐酸特比萘芬溶液的配制第41页
        3.2.4 培养基的配制第41页
        3.2.5 真菌培养条件第41页
        3.2.6 MIC及MFC测定第41-42页
        3.2.7 时间-杀菌曲线绘制第42-43页
    3.3 实验结果第43-48页
        3.3.1 MIC与MFC测定结果第43-44页
        3.3.2 时间-杀菌曲线第44-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分子模拟试验第49-72页
    引言第49-50页
    4.1 仪器和试剂第50页
    4.2 试验方法第50-54页
        4.2.1 对接体系的建立第51-54页
    4.3 实验结果第54-70页
        4.3.1 分子对接第54-68页
        4.3.2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68-70页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化合物对犬小孢子菌麦角甾醇合成的影响第72-82页
    引言第72页
    5.1 仪器与试剂第72-73页
        5.1.1 仪器第72-73页
        5.1.2 试剂第73页
    5.2 方法第73-75页
        5.2.1 样品前处理第73页
        5.2.2 方法学考察第73-74页
        5.2.3 样品含量测定第74-75页
    5.3 结果第75-80页
        5.3.1 检测波长的确定第75页
        5.3.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第75-77页
        5.3.3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77页
        5.3.4 精密度第77-78页
        5.3.5 稳定性第78-79页
        5.3.6 加样回收率试验第79页
        5.3.7 样品含量测定第79-80页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六章 化合物e与化合物g对三种靶酶活性的影响第82-92页
    引言第82页
    6.1 仪器与试剂第82-83页
        6.1.1 仪器第82-83页
        6.1.2 试剂第83页
    6.2 方法第83-85页
        6.2.1 基本原理第83页
        6.2.2 样品前处理第83-84页
        6.2.3 样品测定第84页
        6.2.4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84-85页
        6.2.5 统计学分析第85页
    6.3 结果第85-90页
        6.3.1 各药物对角鲨烯环氧化酶的影响第85-86页
        6.3.2 各药物对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酶的影响第86-88页
        6.3.3 各药物对β-1,3-葡聚糖合成酶的影响第88-90页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92-94页
    7.1 总结第92-93页
    7.2 展望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0页
研究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附录第102-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木犀草素对舌鳞癌SCC15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三黄祛痘凝胶的研制及其安全性与功效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