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赤泥及其危害 | 第11-12页 |
1.2 赤泥处置现状 | 第12-13页 |
1.3 赤泥综合利用 | 第13-15页 |
1.3.1 建材制备 | 第14页 |
1.3.2 有价金属回收 | 第14-15页 |
1.3.3 环保材料 | 第15页 |
1.4 赤泥生态化改良 | 第15-17页 |
1.5 赤泥脱碱现状 | 第17页 |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耐盐碱微生物的筛选和鉴定 | 第19-27页 |
2.1 材料 | 第19-20页 |
2.2 方法 | 第20-22页 |
2.2.1 细菌菌株的筛选 | 第20-21页 |
2.2.2 细菌菌株的鉴定 | 第21-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2.3.1 菌株筛选 | 第22-23页 |
2.3.2 细菌菌株DNA提取及扩增 | 第23页 |
2.3.3 细菌菌株鉴定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3 耐盐碱细菌菌株产酸特性优化 | 第27-39页 |
3.1 材料 | 第27页 |
3.2 方法 | 第27-30页 |
3.2.1 培养液pH测定 | 第27-28页 |
3.2.2 优化产酸条件 | 第28页 |
3.2.3 耐盐碱细菌菌株的生长状况与产酸分析 | 第28-3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3.3.1 培养液pH变化 | 第30页 |
3.3.2 W1和W22产酸条件优化 | 第30-32页 |
3.3.3 W1和W22培养液的OD_(600)与pH变化 | 第32-33页 |
3.3.4 产酸分析 | 第33-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4 W1和W22对赤泥改良的效果 | 第39-67页 |
4.1 材料 | 第39-40页 |
4.2 方法 | 第40-46页 |
4.2.1 钠离子溶出效率与可溶性盐 | 第40-41页 |
4.2.2 赤泥改良 | 第41-4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6-66页 |
4.3.1 钠离子溶出效率与可溶性盐测定 | 第46-49页 |
4.3.2 pH变化 | 第49-50页 |
4.3.3 有机质与过氧化氢酶变化 | 第50-52页 |
4.3.4 微生物量碳与脱氢酶变化 | 第52-55页 |
4.3.5 赤泥团聚体粒径变化 | 第55-57页 |
4.3.6 改良过程中赤泥微生物群落变化 | 第57-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结论与不足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不足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