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南缘芦草沟组白云岩储层沉积成岩作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 主要的工作量 | 第13-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9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14页 |
2.2 构造位置及构造背景 | 第14-16页 |
2.3 地层 | 第16-19页 |
2.3.1 下二叠统下芨芨槽群 | 第17页 |
2.3.2 中二叠统上芨芨槽群 | 第17-18页 |
2.3.3 上二叠统下仓房沟群 | 第18-19页 |
第3章 沉积相特征 | 第19-32页 |
3.1 实测剖面概述 | 第19-25页 |
3.1.1 红雁池剖面 | 第19-21页 |
3.1.2 石人沟剖面 | 第21-25页 |
3.2 沉积相划分 | 第25-28页 |
3.3 沉积相的垂向变化 | 第28-32页 |
第4章 白云岩储层特征 | 第32-40页 |
4.1 主要白云岩岩石类型 | 第32-36页 |
4.1.1 白云岩类 | 第32-36页 |
4.2 主要储集岩岩石类型 | 第36-39页 |
4.2.1 储集空间 | 第37-39页 |
4.2.2 裂缝 | 第39页 |
4.3 储层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第5章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 第40-48页 |
5.1 建设性成岩作用 | 第40-44页 |
5.1.1 白云岩化作用 | 第40-41页 |
5.1.2 表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 | 第41-43页 |
5.1.3 构造变形作用 | 第43页 |
5.1.4 去膏化作用 | 第43-44页 |
5.2 破坏性成岩作用 | 第44-48页 |
5.2.1 压实、压溶作用 | 第44页 |
5.2.2 胶结作用 | 第44-45页 |
5.2.3 去白云岩化作用 | 第45页 |
5.2.4 多期流体充注 | 第45-46页 |
5.2.5 重结晶作用 | 第46-48页 |
第6章 储层的致密化过程及主要控制因素 | 第48-55页 |
6.1 影响孔隙的因素 | 第48-52页 |
6.1.1 沉积相对储层的原生的控制影响 | 第48页 |
6.1.2 岩性对优质致密储层的原生控制作用 | 第48-49页 |
6.1.3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后生改造影响 | 第49-52页 |
6.2 孔隙致密化过程 | 第52-54页 |
6.3 致密储层的关键控制因素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