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龙门洞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物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概述 | 第9-16页 |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 第9-10页 |
1.2 四川盆地三叠系油气地质工作程度及现状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12页 |
1.4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6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14-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4页 |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 | 第16-18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18-20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20-22页 |
2.3.1 断裂构造 | 第20-22页 |
2.3.2 褶皱构造 | 第22页 |
2.4 岩浆岩及变质岩 | 第22-24页 |
第3章 飞仙关组储层沉积学特征 | 第24-34页 |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4-28页 |
3.1.1 飞一段(T_1f~1)岩石学特征 | 第25页 |
3.1.2 飞二段(T_1f~2)岩石学特征 | 第25-26页 |
3.1.3 飞三段(T_1f~3)岩石学特征 | 第26页 |
3.1.4 飞四段(T_1f~4)岩石学特征 | 第26-28页 |
3.2 成岩作用类型 | 第28-34页 |
3.2.1 白云岩化作用 | 第28-29页 |
3.2.2 溶蚀作用 | 第29-30页 |
3.2.3 泥晶化作用 | 第30-31页 |
3.2.4 压溶作用 | 第31页 |
3.2.5 重结晶作用 | 第31-32页 |
3.2.6 交代作用 | 第32-34页 |
第4章 飞仙关组储层物性特征 | 第34-42页 |
4.1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34-37页 |
4.1.1 孔隙 | 第35-36页 |
4.1.2 洞穴 | 第36页 |
4.1.3 裂缝 | 第36-37页 |
4.1.4 喉道 | 第37页 |
4.2 孔隙结构特征 | 第37-38页 |
4.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8-42页 |
4.3.1 孔隙度 | 第38-39页 |
4.3.2 渗透率 | 第39-40页 |
4.3.3 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 | 第40-42页 |
第5章 飞仙关组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 | 第42-50页 |
5.1 主要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42-48页 |
5.1.1 陆相沉积 | 第42-43页 |
5.1.2 海陆过渡相沉积 | 第43-45页 |
5.1.3 碳酸盐开阔台地相沉积 | 第45-47页 |
5.1.4 碳酸盐局限台地相沉积 | 第47-48页 |
5.2 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48-49页 |
5.3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49-50页 |
第6章 储层物性综合评价 | 第50-53页 |
6.1 储集层类型划分 | 第50-52页 |
6.1.1 孔隙形储层 | 第50页 |
6.1.2 裂缝型储层 | 第50-51页 |
6.1.3 洞穴型储层 | 第51页 |
6.1.4 复合型储层 | 第51-52页 |
6.2 储层储集性分类评价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9-60页 |
图版 | 第6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