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爆破震动理论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爆破震动对结构物影响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爆破地震波的特征及传播规律 | 第14-21页 |
2.1 爆破地震波概述 | 第14-17页 |
2.1.1 爆破地震波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2.1.2 爆破地震波的分类及简介 | 第15-17页 |
2.1.3 爆破地震波与天然地震的联系和区别 | 第17页 |
2.2 爆破地震波的特征 | 第17-19页 |
2.2.1 爆破地震波的能量传播特征 | 第18页 |
2.2.2 爆破地震波的波速特征 | 第18-19页 |
2.2.3 爆破地震波所含频率的丰富性 | 第19页 |
2.2.4 爆破地震波的危害特征 | 第19页 |
2.3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爆破震动监测与分析 | 第21-39页 |
3.1 万兴路隧道工程概况 | 第21-23页 |
3.2 隧道出口段爆破总体方案 | 第23-27页 |
3.2.1 出口爆破段与临近小区关系 | 第23-24页 |
3.2.2 爆破方案设计 | 第24-25页 |
3.2.3 出口段爆破难点与技术要求 | 第25-27页 |
3.3 爆破震动测点布置及监测方法 | 第27-29页 |
3.3.1 测点布置 | 第27页 |
3.3.2 监测仪器及监测方法 | 第27-29页 |
3.4 监测结果与数据处理 | 第29-33页 |
3.4.1 监测波形统计 | 第29-31页 |
3.4.2 监测数据汇总 | 第31-33页 |
3.5 爆破地震波频谱分析 | 第33-35页 |
3.6 爆破地震波振速回归分析 | 第35-3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隧道爆破施工对地表高层住宅建筑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39-80页 |
4.1 概述 | 第39页 |
4.2 有限元模型 | 第39-48页 |
4.2.1 建模参数 | 第39-40页 |
4.2.2 边界条件 | 第40-41页 |
4.2.3 爆破荷载 | 第41-46页 |
4.2.4 特征值分析 | 第46-47页 |
4.2.5 模型合理性验证 | 第47-48页 |
4.3 不同软弱夹层厚度条件下高层住宅建筑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48-63页 |
4.3.1 软弱夹层厚度0m | 第48-50页 |
4.3.2 软弱夹层厚度5m | 第50-53页 |
4.3.3 软弱夹层厚度10m | 第53-55页 |
4.3.4 软弱夹层厚度15m | 第55-57页 |
4.3.5 软弱夹层厚度20m | 第57-60页 |
4.3.6 不同软弱夹层厚度条件下应力变化规律 | 第60-63页 |
4.4 不同软弱夹层倾角条件下高层住宅建筑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63-78页 |
4.4.1 软弱夹层倾角0° | 第63-65页 |
4.4.2 软弱夹层倾角15° | 第65-68页 |
4.4.3 软弱夹层倾角30° | 第68-70页 |
4.4.4 软弱夹层倾角45° | 第70-72页 |
4.4.5 软弱夹层倾角60° | 第72-75页 |
4.4.6 不同软弱夹层倾角条件下应力变化规律 | 第75-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5.1 结论 | 第80页 |
5.2 展望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6页 |
一、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页 |
二、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