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档案学、档案事业论文--各种类型档案工作论文--其他档案论文

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9-15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一、研究背景第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0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10-11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11-13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3-15页
        一、研究方法第13页
        二、创新之处第13-15页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建档工作概述第15-23页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特性第15-17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第15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第15-17页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概况第17-20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相关概念第17-18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的主要环节第18-19页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的原则第19-20页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理论基础第20-23页
        一、档案记忆观理论第20-21页
        二、档案前端控制原则第21页
        三、隐性知识显性化理论第21-22页
        四、以人为本理论第22-23页
第二章 三江县非遗建档工作现状第23-34页
    第一节 三江侗族自治县概况第23-24页
        一、三江县的历史与地理第23页
        二、三江县的人口与文化第23-24页
    第二节 三江县非遗建档工作基础第24-29页
        一、三江县非遗资源丰富第24-26页
        二、三江县非遗整体保护情况良好第26-29页
    第三节 三江县非遗建档工作的必要性与意义第29-31页
        一、三江县非遗建档工作的必要性第29页
        二、三江县非遗建档工作的意义第29-31页
    第四节 三江县非遗建档工作面临的困境第31-34页
        一、非遗建档工作主体职责尚未明确第31页
        二、对非遗建档工作缺乏重视第31页
        三、非遗建档工作标准尚未规范第31-32页
        四、非遗建档工作缺少资金支持第32页
        五、非遗建档工作缺乏专业人员指导第32页
        六、非遗建档工作社会力量不足第32-34页
第三章 三江县非遗建档工作困境的解决对策第34-45页
    第一节 明确三江县非遗建档工作的主体及其职责第34-37页
        一、三江县政府统筹第34-35页
        二、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牵头第35页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主持落实第35页
        四、档案局(馆)指导第35-36页
        五、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相关单位协作第36页
        六、社会公众参与第36-37页
    第二节 加强三江县非遗建档工作的宣传力度第37-39页
        一、开展三江县非遗建档工作的网络宣传第37-38页
        二、举办三江县非遗建档工作展览第38-39页
    第三节 制定三江县非遗建档工作的条例与标准第39-40页
        一、制定符合三江县情况的非遗建档条例第40页
        二、建立三江县非遗建档工作标准第40页
    第四节 加大对三江县非遗建档工作的投入与建设第40-41页
        一、设置非遗建档工作专项资金第40-41页
        二、加强对三江县非遗中心的建设第41页
    第五节 加强高校与档案部门对三江县非遗建档的参与程度第41-43页
        一、与高校建立非遗建档工作研究的长效合作机制第42页
        二、引入档案部门专业技术与人员指导非遗建档工作第42-43页
    第六节 增加三江县人民群众对非遗建档工作的机会第43-45页
        一、邀请社会公众参与非遗建档工作第43-44页
        二、指导非遗传承人个人存档工作第44-45页
第四章 三江县非遗建档工作未来的重点和亮点第45-55页
    第一节 突出收集方式多样性与范围的全面性第45-49页
        一、收集方式多样第45-47页
        二、收集范围全面第47-49页
    第二节 实现记录工作形式的多元化第49-50页
        一、文字第49-50页
        二、图片第50页
        三、视频第50页
    第三节 明确全宗号的设置与分类方案第50-52页
        一、非遗项目与传承人分别设立全宗号第50-51页
        二、全宗内分类第51-52页
    第四节 立卷工作突出非遗项目与传承人之间的联系第52-55页
        一、卷内文件排列第52页
        二、编制档号第52-53页
        三、填写互见号与备考表第53-54页
        四、编制案卷目录第54-55页
结语第55-56页
附录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档案志愿服务比较研究
下一篇:南宁市不动产登记档案集成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