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

李宪之与中国近现代气象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绪论第11-21页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一) 选题依据第11-12页
        (二) 研究意义第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一) 李宪之人物生平及其科研贡献第12-14页
        (二) 李宪之与中国近现代气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第14-16页
        (三) 气象学科的变革与影响第16-17页
    三、研究方案第17-21页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7-19页
        (二)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9-21页
第一章 李宪之从事气象事业的原因第21-29页
    第一节 李宪之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第21-24页
        一、家庭的落魄促使李宪之接受教育第21-22页
        二、河北地区灾害频发第22-23页
        三、科学救国的时代精神第23-24页
    第二节 早期教育经历及其对李宪之学术道路的影响第24-29页
        一、家乡河北的基础教育概况第24-25页
        二、北京大学物理系预科期间的知识储备第25-29页
第二章 高校求学阶段的学术积淀及其对李宪之教育思想形成的影响第29-39页
    第一节 北大时期的气象实践—西北科学考查团第29-32页
        一、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组建背景第29-30页
        二、李宪之的气象考查工作第30-32页
    第二节 德国留学期间的学习经历和研究成果第32-36页
        一、留学德国的缘由第32-33页
        二、德国柏林大学的教育水平与学术资源第33-34页
        三、“寒潮”和“台风”研究的重大突破第34-36页
            (一) 寒潮问题研究第34-35页
            (二) 台风问题研究第35-36页
    第三节 学术积累对后期教育与科研的影响第36-39页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气象教学方法第36页
        二、气象科研中对灾害的关注第36-39页
第三章 李宪之对抗战时期气象高等教育发展的贡献第39-49页
    第一节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的历史沿革第39-40页
        一、清华大学地学系气象组(1929-1937)第39-40页
        二、长沙临时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37-1938)第40页
        三、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1938-1946)第40页
    第二节 李宪之在西南联大的气象教育实践第40-45页
        一、贯彻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理念第40-42页
        二、围绕“天气预报”设置气象课程第42-44页
        三、积极推动学生气象工作的实践与实习第44-45页
    第三节 李宪之在西南联大时期的教育贡献第45-49页
        一、人才培养的成就第45-46页
        二、对战时气象事业的维持第46-49页
第四章 李宪之对战后气象高等教育发展的贡献第49-57页
    第一节 李宪之任清华大学气象系系主任期间的教育教学工作第49-52页
        一、成立清华大学气象系第49-51页
        二、推动气象学科向物理化过渡第51页
        三、与军委气象局合办气象观测人员训练班第51-52页
    第二节 院系改革后李宪之的气象工作变化第52-57页
        一、在北京大学的教务工作第52-53页
        二、科研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第53-57页
第五章 李宪之气象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影响第57-69页
    第一节 李宪之气象教育思想演变轨迹及驱动因素第57-61页
        一、西南联大时期对“通才”教育理念的实践第57-58页
        二、清华大学时期“专才”教育理念的形成第58-60页
        三、北京大学时期“一专多能”教育理念的发展第60页
        四、时代背景下气象学科变革的影响第60-61页
    第二节 李宪之的气象科研思想及精神第61-64页
        一、防灾减灾的气象思想第61-63页
        二、献身科学的气象精神和道德品质的高尚第63-64页
    第三节 李宪之对中国气象高等教育事业的影响第64-69页
        一、教育理念在现代气象高等教育中的实践和发展第64-66页
            (一) 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现代培养第64-65页
            (二) 多学科交叉的气象科研思想第65-66页
        二、气象思想对当前气象事业发展现代化的启示第66-69页
结语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7-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西物候谚语与地方传统天气预报经验研究
下一篇:涂长望气象科技与教育实践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