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9-14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17页 |
一、核心概念 | 第14页 |
(一) 公共预算 | 第14页 |
(二) 绩效管理 | 第14页 |
二、相关理论 | 第14-17页 |
(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4-15页 |
(二) “3E”理论 | 第15页 |
(三) 财政效率论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概述 | 第17-31页 |
一、我国地方政府公共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一) 完善财政体系的需要 | 第17页 |
(二) 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措施 | 第17页 |
(三) 现代化管理发展趋势的要求 | 第17-18页 |
(四) 新形势下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 | 第18页 |
二、我国地方政府公共预算绩效管理的可行性 | 第18-20页 |
(一) 财政改革提供先决条件 | 第18-19页 |
(二) 绩效管理试点工作提供政治支持 | 第19页 |
(三) 国外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 | 第19-20页 |
三、我国地方政府公共预算绩效管理总体情况 | 第20-22页 |
(一) 主要实行领域 | 第20-21页 |
(二) 地区工作推进概况 | 第21-22页 |
四、南京市Q区公共预算绩效管理概况 | 第22-31页 |
(一) Q区政府公共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行背景 | 第22-23页 |
(二) 以Q区为例的意义 | 第23-26页 |
(三) Q区公共预算绩效管理介绍 | 第26-28页 |
(四) Q区政府取得的成效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1-38页 |
一、我国地方政府公共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一) 开展范围较小 | 第31页 |
(二) 执行力不高 | 第31-32页 |
(三) 工作保障缺失 | 第32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一) 准备工作未完善 | 第32-33页 |
(二) 技术制约 | 第33-34页 |
(三) 制度制约 | 第34-35页 |
(四) 监督乏力 | 第35页 |
三、南京市Q区公共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及原因 | 第35-38页 |
(一) Q区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 第35-36页 |
(二) Q区的问题分析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公共预算绩效管理经验借鉴 | 第38-44页 |
一、国外经验 | 第38-39页 |
(一) 围绕目标与责任 | 第38-39页 |
(二) 注重绩效信息反馈 | 第39页 |
二、国内经验 | 第39-42页 |
(一) 绩效评价基本工具的运用 | 第39-41页 |
(二) 从专项资金入手 | 第41-42页 |
三、国内外优秀做法对我国地方政府公共预算绩效管理的启发 | 第42-44页 |
(一) 国外经验的启示 | 第42-43页 |
(二) 国内经验的推动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改善我国地方政府公共预算绩效管理的路径 | 第44-52页 |
一、加强我国地方政府公共预算事前绩效管理 | 第44-46页 |
(一) 以公共预算绩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 | 第44-45页 |
(二) 以绩效信息有效为前提 | 第45页 |
(三) 以多元化预算方法的结合为基础 | 第45-46页 |
(四) 以专项绩效预测为重点 | 第46页 |
二、加强我国地方政府公共预算事中绩效管理 | 第46-47页 |
(一) 拨款效率与部门反馈绩效结合 | 第46-47页 |
(二) 部门自控与财政监控结合 | 第47页 |
(三) 常规工作与调整方案、应急方案结合 | 第47页 |
三、加强我国地方政府公共预算事后绩效管理 | 第47-49页 |
(一) 绩效衡量注重多方评价 | 第48页 |
(二) 成果反馈注重后期应用 | 第48-49页 |
四、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公共预算绩效管理的机制 | 第49-52页 |
(一) 健全内部外部监督机制 | 第49页 |
(二) 完善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机制 | 第49-50页 |
(三) 建立绩效博弈机制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