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锂离子电池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 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正极材料 | 第13-14页 |
1.3.2 负极材料 | 第14-15页 |
1.4 锂离子电池负极铜集流体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1 铜集流体的制备 | 第15-16页 |
1.4.2 铜集流体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的腐蚀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19-29页 |
2.1 Hartree-Fock方法 | 第19-20页 |
2.2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0-22页 |
2.3 局域密度近似和广义梯度近似 | 第22-23页 |
2.4 赝势法 | 第23-25页 |
2.5 反应动力学 | 第25-26页 |
2.5.1 过渡态理论 | 第25页 |
2.5.2 过渡态搜寻 | 第25-26页 |
2.6 Materials Studio计算软件 | 第26-29页 |
第三章 H_2O对Cu(111)表面的腐蚀行为 | 第29-37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2 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3.3 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31-36页 |
3.3.1 H_2O在清洁和预吸附O的Cu(111)表面的吸附 | 第31-33页 |
3.3.2 吸附体系的态密度分析 | 第33-34页 |
3.3.3 H_2O在清洁和预吸附O的Cu(111)表面的解离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H对Cu(111)表面的腐蚀行为 | 第37-45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4.3 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38-44页 |
4.3.1 应变作用下Cu(111)的表面能 | 第38-39页 |
4.3.2 应变作用下HF在Cu(111)表面的解离 | 第39-42页 |
4.3.3 电子结构 | 第42-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电解质中H_2O、HF和PF_5对Cu(111)表面的腐蚀行为 | 第45-57页 |
5.1 引言 | 第45-46页 |
5.2 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5.3 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47-55页 |
5.3.1 HF、H_2O和PF_5在Cu(111)表面吸附的相互影响 | 第47-49页 |
5.3.2 HF、H_2O和PF_5在Cu(111)表面的微观反应机理 | 第49-54页 |
5.3.3 HF在清洁和预吸附O原子的Cu(111)表面的解离 | 第54-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全文总结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