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 镍污染和危害 | 第15页 |
2 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 | 第15-21页 |
2.1 重金属的标准限值 | 第15-16页 |
2.2 国内外对于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 | 第16-21页 |
2.2.1 环境因素对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 第16-19页 |
2.2.2 评估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3 土壤环境下的生物毒性模型 | 第21-31页 |
3.1 自由离子活度模型(FIAM) | 第22-24页 |
3.2 生物配体模型(BLM) | 第24-29页 |
3.3 斯特恩双电层模型(GCSM) | 第29-31页 |
4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31-35页 |
4.1 选题依据 | 第31-32页 |
4.2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4.3 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第二章 镍在水培条件下对小麦根部的毒性作用模型研究 | 第35-61页 |
1 引言 | 第3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43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5-36页 |
2.2 水培溶液的配制与准备 | 第36-39页 |
2.2.1 阳离子影响实验 | 第36-37页 |
2.2.2 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对根伸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2.2.3 验证实验 | 第38-39页 |
2.3 小麦根伸长毒性实验 | 第39-40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2.5 模型拟合 | 第41-43页 |
2.5.1 FIAM模型 | 第41页 |
2.5.2 BLM模型 | 第41-42页 |
2.5.3 GCSM模型 | 第42-4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8页 |
3.1 水培条件下各重金属毒性模型建立 | 第43-53页 |
3.1.1 自由离子活度模型(FIAM) | 第43-45页 |
3.1.2 生物配体模型(BLM) | 第45-51页 |
3.1.3 斯特恩双电层模型(GCSM) | 第51-53页 |
3.2 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对根伸长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 不同离子的竞争效应 | 第54-55页 |
3.4 在纯离子条件下验证模型预测 | 第55-56页 |
3.5 在有机配体条件下验证模型预测 | 第56-5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三章 镍在砂培条件下对小麦根部的毒性作用模型研究 | 第61-73页 |
1 引言 | 第6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1页 |
2.2 石英砂的准备 | 第61-62页 |
2.3 砂培溶液的配制 | 第62-63页 |
2.4 小麦根伸长毒性实验 | 第63-64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64页 |
2.6 模型拟合 | 第6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1页 |
3.1 自由离子活度模型(FIAM) | 第64-66页 |
3.2 生物配体模型(BLM) | 第66-69页 |
3.3 斯特恩双电层模型(GCSM) | 第69-7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镍在土壤中对小麦根部的毒性作用及模型预测 | 第73-93页 |
1 引言 | 第7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3-79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73-74页 |
2.2 实验土壤的采集及处理 | 第74-75页 |
2.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75-76页 |
2.3.1 土壤pH值的测定 | 第75页 |
2.3.2 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CEC)的测定 | 第75页 |
2.3.3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SOM)的测定 | 第75-76页 |
2.4 小麦根伸长毒性实验 | 第76-77页 |
2.5 渗透压效应实险 | 第77-79页 |
2.6 数据处理 | 第79页 |
2.7 模型拟合 | 第7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9-90页 |
3.1 不同生长介质下模型毒性预测结果对比 | 第79-83页 |
3.2 不同毒性模型的比较 | 第83页 |
3.3 可溶性有机物对模型预测的影响 | 第83-85页 |
3.4 渗透压抑制效应对模型预测的影响 | 第85-9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7页 |
1 研究结论 | 第93-95页 |
2 创新点 | 第95-96页 |
3 研究展望 | 第96-97页 |
第六章 附表 | 第9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奖励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