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外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 第15-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主要概念及相关理论诠释 | 第22-30页 |
2.1 主要概念的诠释 | 第22-26页 |
2.1.1 城乡统筹发展 | 第22-24页 |
2.1.2 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24-25页 |
2.1.3 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25-26页 |
2.2 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 | 第26-28页 |
2.2.1 城乡统筹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 | 第26-27页 |
2.2.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推力 | 第27-28页 |
2.3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敖汉旗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46页 |
3.1 敖汉旗基本情况简介 | 第30-31页 |
3.2 敖汉旗自身承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项目情况 | 第31-32页 |
3.3 敖汉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描述 | 第32-39页 |
3.3.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口构成 | 第32-37页 |
3.3.2 敖汉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3.4 影响敖汉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 第39-45页 |
3.4.1 敖汉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第39-42页 |
3.4.2 制约敖汉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 第42-45页 |
3.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敖汉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分析 | 第46-54页 |
4.1 成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介绍 | 第46-49页 |
4.1.1 国外成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介绍 | 第47-48页 |
4.1.2 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介绍 | 第48-49页 |
4.1.3 国内外转移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49页 |
4.2 敖汉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 第49-53页 |
4.2.1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就地转移”模式特征 | 第50-51页 |
4.2.2 政府引导下的“劳务输出”模式特征 | 第51-52页 |
4.2.3 “走出去”与“带回来”相结合的转移模式特征 | 第52-53页 |
4.3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促进敖汉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 第54-64页 |
5.1 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 第54-56页 |
5.1.1 优化乡镇企业结构 | 第54-55页 |
5.1.2 加快城镇化进程 | 第55-56页 |
5.1.3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 第56页 |
5.2 加强政府服务,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 | 第56-59页 |
5.2.1 明确政府服务的代理权限 | 第57页 |
5.2.2 建立城乡就业信息平台 | 第57-58页 |
5.2.3 促进职业中介组织的发展 | 第58-59页 |
5.3 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低吸纳剩余劳动力 | 第59-60页 |
5.3.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 | 第59-60页 |
5.3.2 加大支持力度,鼓励返乡农民创业 | 第60页 |
5.4 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 第60-62页 |
5.4.1 重视农村基础教育 | 第61页 |
5.4.2 统一监管技能培训学校,提高办学质量 | 第61-62页 |
5.5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2-73页 |
附件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