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

多水源供水系统的优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水资源现状及其研究意义第9-12页
        1.1.1 水资源现状第9-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多水源供水系统优化研究现状概述第12-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 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16-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4 本章小结第18-19页
2 城市多水源供水系统的优化基础第19-31页
    2.1 城市水资源优化系统第19-22页
        2.1.1 概述第19页
        2.1.2 多水源多用户系统结构第19-20页
        2.1.3 城市多水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情况第20-22页
    2.2 水资源优化的内涵第22-23页
        2.2.1 水资源优化涵义第22页
        2.2.2 水资源优化基本要素第22-23页
    2.3 多水源优化的目标和原则第23-25页
        2.3.1 多水源优化的目标第23-24页
        2.3.2 多水源优化的原则第24-25页
    2.4 多水源优化方法的概述第25-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1页
3 城市需水量预测模型第31-43页
    3.1 城市需水量预测的意义和研究现状第31-33页
        3.1.1 城市需水量预测的意义第31-32页
        3.1.2 城市需水量预测的研究现状第32-33页
    3.2 城市需水量预测的模型及选择第33-35页
        3.2.1 常用的城市需水量预测模型第33-34页
        3.2.2 预测模型的选择第34-35页
    3.3 粒子群算法第35-38页
        3.3.1 基本PSO算法第35页
        3.3.2 标准粒子群算法第35-37页
        3.3.3 差分粒子群算法(PSO-DV)第37-38页
    3.4 PSO-GM(1,1,λ,ρ)与PSO-DV-BP的组合预测模型第38-42页
        3.4.1 基于标准粒子群算法的灰色需水量预测模型的优化第38-39页
        3.4.2 基于PSO-DV算法优化后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第39-40页
        3.4.3 PSO-GM(1,1,λ,ρ)与PSO-DV-BP模型的组合预测第40-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4 城市多水源供水系统的优化调度模型第43-57页
    4.1 费用模型及建立第43页
    4.2 城市多水源供水系统各部分费用第43-51页
        4.2.1 水资源费第45-46页
        4.2.2 取水泵站年费用折算值第46-49页
        4.2.3 输水管道年费用折算值第49-50页
        4.2.4 水厂年费用折算值第50-51页
    4.3 多水源供水系统的优化调度模型第51-52页
    4.4 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第52-55页
        4.4.1 改进的遗传退火算法第52-53页
        4.4.2 MGASA算法思想介绍第53-54页
        4.4.3 MGASA算法的流程第54-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5 工程案例第57-69页
    5.1 工程概况第57-58页
        5.1.1 城市概况第57页
        5.1.2 城市给水现状第57页
        5.1.3 城市供水水源第57-58页
    5.2 城市需水量预测第58-63页
        5.2.1 数据准备第58-59页
        5.2.2 PSO-GM(1,1,λ,ρ)模型对需水量的预测第59-60页
        5.2.3 PSO-DV-BP模型对需水量的预测第60-62页
        5.2.4 PSO-GM与PSO-DV-BP加权组合模型对需水量的预测第62-63页
        5.2.5 城市给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第63页
    5.3 多水源供水优化研究第63-68页
        5.3.1 参量的设定第64-66页
        5.3.2 约束条件第66-67页
        5.3.3 模型求解结果分析第67-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6 结论及建议第69-71页
    6.1 结论第69页
    6.2 建议第69-71页
致谢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nxTi1-xO2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手性1-Azaspiro[4.4]nonane骨架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催化不对称氢转移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