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7-18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4.2 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2.1.1 新生代农民工 | 第18-19页 |
2.1.2 劳资关系 | 第19-20页 |
2.1.3 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关系 | 第20页 |
2.1.4 劳资关系协调机制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 | 第21页 |
2.2.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第21-24页 |
第三章 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关系的现状及解读 | 第24-36页 |
3.1 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特征 | 第24-27页 |
3.1.1 性别、年龄 | 第24-25页 |
3.1.2 受教育程度 | 第25页 |
3.1.3 行业分布 | 第25-26页 |
3.1.4 娱乐方式 | 第26-27页 |
3.2 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 | 第27-29页 |
3.2.1 文化程度较高,思维更加开放 | 第27页 |
3.2.2 发展诉求强烈 | 第27-28页 |
3.2.3 对市民身份认同加强 | 第28页 |
3.2.4 维权意识增强 | 第28-29页 |
3.3 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关系现状 | 第29-36页 |
3.3.1 利益诉求多元化,劳资冲突多样化,劳资关系不稳定 | 第29-31页 |
3.3.2 维权意识觉醒与维权机制不完善同现 | 第31-32页 |
3.3.3 企业用工理念转变,劳资冲突与合作并存 | 第32-33页 |
3.3.4 选择劳动者派遣就业,权益缺乏保障 | 第33-36页 |
第四章 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及其局限 | 第36-42页 |
4.1 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及运作条件 | 第36-38页 |
4.2 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存在局限 | 第38-42页 |
4.2.1 利用率低,流于形式 | 第38-39页 |
4.2.2 政府目标、行为二元结构偏差 | 第39-40页 |
4.2.3 工会组织覆盖率低,缺乏独立性 | 第40-41页 |
4.2.4 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的完善建议 | 第42-52页 |
5.1 强化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的原则 | 第42-43页 |
5.1.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42页 |
5.1.2 法律至上原则 | 第42-43页 |
5.1.3 利益均衡原则 | 第43页 |
5.2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的建议 | 第43-52页 |
5.2.1 构建政府发挥主导地位的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 | 第43-46页 |
5.2.2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第46-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