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研究--以河南省为个案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论文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2-15页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第15-17页
        1.3.1 研究目标第15页
        1.3.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3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 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第17-18页
        1.4.1 创新之处第17页
        1.4.2 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第17-18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第18-24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8-21页
        2.1.1 新生代农民工第18-19页
        2.1.2 劳资关系第19-20页
        2.1.3 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关系第20页
        2.1.4 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第20-21页
    2.2 理论基础第21-24页
        2.2.1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第21页
        2.2.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第21-24页
第三章 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关系的现状及解读第24-36页
    3.1 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特征第24-27页
        3.1.1 性别、年龄第24-25页
        3.1.2 受教育程度第25页
        3.1.3 行业分布第25-26页
        3.1.4 娱乐方式第26-27页
    3.2 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第27-29页
        3.2.1 文化程度较高,思维更加开放第27页
        3.2.2 发展诉求强烈第27-28页
        3.2.3 对市民身份认同加强第28页
        3.2.4 维权意识增强第28-29页
    3.3 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关系现状第29-36页
        3.3.1 利益诉求多元化,劳资冲突多样化,劳资关系不稳定第29-31页
        3.3.2 维权意识觉醒与维权机制不完善同现第31-32页
        3.3.3 企业用工理念转变,劳资冲突与合作并存第32-33页
        3.3.4 选择劳动者派遣就业,权益缺乏保障第33-36页
第四章 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及其局限第36-42页
    4.1 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及运作条件第36-38页
    4.2 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存在局限第38-42页
        4.2.1 利用率低,流于形式第38-39页
        4.2.2 政府目标、行为二元结构偏差第39-40页
        4.2.3 工会组织覆盖率低,缺乏独立性第40-41页
        4.2.4 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第41-42页
第五章 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的完善建议第42-52页
    5.1 强化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的原则第42-43页
        5.1.1 以人为本原则第42页
        5.1.2 法律至上原则第42-43页
        5.1.3 利益均衡原则第43页
    5.2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的建议第43-52页
        5.2.1 构建政府发挥主导地位的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第43-46页
        5.2.2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第46-52页
结语第52-54页
附录第54-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致谢第62-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4.26GeV能量点处粲介子产生截面的测量
下一篇:四中子态的夸克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