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秦淮新河工程项目对周边居民的社会影响研究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3.1 对社会影响定义的研究第10页
        1.3.2 对社会影响评价的研究第10-12页
        1.3.3 对公共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研究第12-13页
        1.3.4 对水利工程项目社会影响的研究第13页
        1.3.5 小结第13-14页
    1.4 研究内容第14页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4-15页
        1.5.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2 技术路线第15页
    1.6 创新点第15-16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16-20页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16-17页
    2.2 委托代理理论第17页
    2.3 公众参与理论第17-18页
    2.4 社会态度理论第18页
    2.5 小结第18-20页
第三章 秦淮新河工程项目概况第20-23页
    3.1 秦淮新河的开挖及管理概况第20页
    3.2 秦淮新河工程项目管理现状第20-21页
    3.3 秦淮新河工程项目规划概况第21-22页
    3.4 秦淮新河工程项目对秦淮水系规划的作用第22-23页
第四章 研究设计第23-27页
    4.1 研究准备阶段第23-24页
        4.1.1 原则确立第23页
        4.1.2 资料搜集第23-24页
    4.2 研究调查方案设计阶段第24-25页
        4.2.1 调查目的第24页
        4.2.2 调查总体及样本第24页
        4.2.3 调查方法第24-25页
        4.2.4 调查问卷设计第25页
    4.3 研究调查方案实施阶段第25-26页
        4.3.1 座谈实施第25页
        4.3.2 人物访谈实施第25-26页
        4.3.3 问卷调查实施第26页
    4.4 研究结果分析阶段第26-27页
第五章 社会影响座谈与访谈结果分析第27-30页
    5.1 周边企业代表观点分析第27页
    5.2 工程开挖建设和管理代表观点分析第27-28页
        5.2.1 开挖中遇到的困难及克服情况第27页
        5.2.2 工程管理代表观点分析第27-28页
    5.3 周边居民代表意见和建议分析第28-29页
        5.3.1 意见和建议排名第28-29页
        5.3.2 意见和建议分析第29页
    5.4 座谈与访谈结果对比分析第29-30页
第六章 社会影响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第30-43页
    6.1 数据预处理第30页
    6.2 信度检验第30页
    6.3 效度检验第30-31页
    6.4 描述性分析第31-34页
        6.4.1 个人基本信息分析第31-32页
        6.4.2 个人行为习惯信息分析第32页
        6.4.3 认知信息认识部分分析第32-33页
        6.4.4 情感信息评价部分分析第33-34页
    6.5 差异性分析第34-41页
        6.5.1 不同性别对总体评价的差异性分析第34-35页
        6.5.2 不同年龄对总体评价的差异性分析第35-36页
        6.5.3 不同居住时长对总体评价的差异性分析第36页
        6.5.4 不同居住社区对总体评价的差异性分析第36-39页
        6.5.5 不同散步频率对总体评价的差异性分析第39-41页
    6.6 社会影响调查小结第41-43页
        6.6.1 社会影响问卷调查小结第41-42页
        6.6.2 社会影响调查法结果综合分析第42-43页
第七章 减弱秦淮新河工程对周边居民负面影响的对策第43-47页
    7.1 关注周边居民心声,及时解决问题第43-44页
        7.1.1 及时解决周边居民关注的问题第43-44页
        7.1.2 做好问题解决的反馈工作第44页
    7.2 向公众参与、共同治理转变第44-45页
        7.2.1 重视社会影响第44页
        7.2.2 鼓励公众参与第44页
        7.2.3 向公众共同治理转变第44-45页
    7.3 重点突破与全面治理并举第45页
        7.3.1 重点突破第45页
        7.3.2 全面治理第45页
    7.4 优化管理方式第45-46页
        7.4.1 调整管理结构第45页
        7.4.2 调适管理方法第45-46页
    7.5 完善监督机制第46-47页
        7.5.1 壮大监督主体第46页
        7.5.2 明确监督规范第46页
        7.5.3 拓宽监督渠道第46-47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47-49页
    8.1 结论第47页
        8.1.1 来自调查法的结论第47页
        8.1.2 综合结论第47页
    8.2 展望第47-49页
        8.2.1 研究不足第47-48页
        8.2.2 研究展望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3-54页
附件一第54-55页
附件二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微观权力运行机制的玛莎·施瓦茨园林作品主题的生成机制研究
下一篇:民法视野下的水权交易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