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前言 | 第7-16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7-8页 |
1.1.1 竞技体育深化改革的局势所趋 | 第7页 |
1.1.2 竞技体育寻求社会合作的探讨 | 第7-8页 |
1.1.3 保持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 第8页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2.1 选题目的 | 第8-9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 第10-11页 |
1.3.2 竞技体育与可持续发展 | 第11-12页 |
1.3.3 国内关于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4 国外关于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5 国内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 第14页 |
1.3.6 国外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综述 | 第14-16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6-19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6页 |
2.2.2 专家访谈法 | 第16页 |
2.2.3 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17-18页 |
2.2.5 比较分析法 | 第18页 |
2.2.6 逻辑分析法 | 第18-19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19-36页 |
3.1 云南省女子竞技排球现状 | 第19-24页 |
3.1.1 云南省女子竞技排球历史沿革 | 第19-20页 |
3.1.2 竞技排球队基本情况 | 第20页 |
3.1.3 云南竞技女排的“体教结合”模式 | 第20-21页 |
3.1.4 竞技排球队整体竞技实力状况 | 第21-22页 |
3.1.5 教练员情况 | 第22-23页 |
3.1.6 运动员队伍现状 | 第23-24页 |
3.2 云南省女子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第24-36页 |
3.2.1 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 第24-28页 |
3.2.2 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 第28-33页 |
3.2.3 影响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现状与分析 | 第33-36页 |
第4章 云南省女子竞技排球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 第36-44页 |
4.1 改革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制 | 第36-37页 |
4.1.1 改善训练梯队的整体布局与配套衔接 | 第36页 |
4.1.2 做好一、二、三线队间的衔接 | 第36页 |
4.1.3 建立内部竞争机制 | 第36-37页 |
4.2 改革竞赛机制;完善保障机制,解决后顾之忧 | 第37-38页 |
4.2.1 改革竞赛机制 | 第37页 |
4.2.2 完善保障机制 | 第37-38页 |
4.3 加大投资力度,依附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筹集资金 | 第38页 |
4.3.1 政府需加大资金投入 | 第38页 |
4.3.2 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 | 第38页 |
4.4 改革和完善“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学训矛盾” | 第38-39页 |
4.4.1 建立运动员职业教育体系 | 第38-39页 |
4.4.2 完善“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 第39页 |
4.5 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 | 第39-40页 |
4.5.1 加大政府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培养的经费投入 | 第39页 |
4.5.2 建立和完善科学选材机制 | 第39-40页 |
4.5.3 扩大智力投资,应用最新科研成果,提高成才率 | 第40页 |
4.6 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确保训练质量和排球队水平的提高 | 第40-41页 |
4.6.1 引进先进理念,提高教练员素质,加强教练员间的交流与合作 | 第40-41页 |
4.6.2 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 | 第41页 |
4.7 加快云南省排球运动的社会化进程 | 第41页 |
4.8 坚持走职业化排球俱乐部道路 | 第41-42页 |
4.8.1 积极开发体育市场 | 第41-42页 |
4.8.2 竞技排球职业化 | 第42页 |
4.9 发挥云南省特有优势,提高竞技排球水平 | 第42-44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4-47页 |
5.1 结论 | 第44-45页 |
5.2 建议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6页 |
附件A | 第49-53页 |
附件B | 第53-55页 |
附件C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