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花柱植物红蓼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植物繁殖生物学 | 第11-15页 |
1.1.1 繁育系统 | 第12-13页 |
1.1.2 传粉生物学 | 第13-14页 |
1.1.3 异型花柱 | 第14-15页 |
1.2 红蓼的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红蓼的地理分布和形态学研究 | 第18-22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18页 |
2.1.1 材料的来源和实验样地 | 第18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2.2 结果 | 第18-21页 |
2.2.1 红蓼的地理分布 | 第18-19页 |
2.2.2 红蓼的生物学基本特征 | 第19-21页 |
2.3 讨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红蓼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 第22-31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23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23-30页 |
3.2.1 根的解剖结构特征 | 第23页 |
3.2.2 茎的解剖结构特征 | 第23-24页 |
3.2.3 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 | 第24-27页 |
3.2.4 雌蕊的解剖结构特征 | 第27-30页 |
3.3 讨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红蓼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 第31-4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4.1.1 材料来源 | 第31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4.1.3 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4.2.1 单花花期 | 第34页 |
4.2.2 花部生物学特征 | 第34-37页 |
4.2.3 花粉萌发 | 第37页 |
4.2.4 花粉管萌发与生长 | 第37页 |
4.2.5 野外型比调查 | 第37-39页 |
4.2.6 座果率与人工辅助授粉 | 第39-40页 |
4.2.7 访花昆虫行为 | 第40-43页 |
4.3 讨论 | 第43-46页 |
参考 文献 | 第46-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获奖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