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实验一 不同牙齿冠部剩余壁数两种桩核系统的比较 | 第14-23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材料与方法 | 第14-18页 |
1.3 结果 | 第18-20页 |
1.4 讨论 | 第20-22页 |
1.5 结论 | 第22-23页 |
实验二 不同牙齿冠部剩余高度两种桩核系统的比较 | 第23-32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2.3 结果 | 第27-29页 |
2.4 讨论 | 第29-31页 |
2.5 结论 | 第31-32页 |
实验三 不同桩深度时两种桩核系统的比较 | 第32-41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3.3 结果 | 第36-38页 |
3.4 讨论 | 第38-40页 |
3.5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附图 | 第46-49页 |
综述 桩核冠修复后牙齿的抗折强度 | 第49-70页 |
1 评估桩核冠修复后牙齿的应力分布和抗折强度的方法 | 第50-52页 |
2 桩修复牙齿的应力分布和与抗折强度之间的关系 | 第52页 |
3 影响桩修复牙齿的抗折强度的因素 | 第52-60页 |
4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