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6-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0页 |
第一部分 胎儿唇腭裂的产前超声诊断 | 第20-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1页 |
二、仪器与设备 | 第21页 |
三、超声检查 | 第21-23页 |
四、统计学方法 | 第23页 |
结果 | 第23-31页 |
一、胎儿唇腭裂分类情况 | 第23页 |
二、胎儿唇腭裂诊断孕周 | 第23页 |
三、胎儿唇腭裂产前超声声像图特征 | 第23-28页 |
四、合并异常情况 | 第28-30页 |
五、出生结局 | 第30页 |
六、胎儿唇腭裂诊断情况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38页 |
一、鼻、唇、口腔的胚胎发育 | 第31-32页 |
二、胎儿唇腭裂各类别占比 | 第32页 |
三、胎儿唇腭裂合并其他异常 | 第32-33页 |
四、胎儿唇腭裂漏、误诊原因分析 | 第33-34页 |
五、三维超声新技术在胎儿唇腭裂诊断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六、胎儿唇腭裂的产前诊断展望 | 第35-37页 |
七、本研究的临床意义及局限之处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第二部分 三维超声自由解剖成像技术在胎儿唇腭裂诊断中的应用 | 第43-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44页 |
二、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三、超声检查 | 第44-46页 |
四、统计学方法 | 第46页 |
结果 | 第46-50页 |
一、胎儿唇腭裂分类情况 | 第46页 |
二、二维超声声像图特征 | 第46-48页 |
三、三维超声OmniView技术声像图特征 | 第48-50页 |
四、二维超声与三维超声OmniView技术对胎儿唇腭裂的诊断情况 | 第50页 |
讨论 | 第50-53页 |
一、唇、腭的胚胎发育 | 第50-51页 |
二、二维超声诊断胎儿唇腭裂的意义和局限性 | 第51页 |
三、三维超声OmniView技术诊断胎儿唇腭裂的意义 | 第51-52页 |
四、三维超声OmniView技术的局限性 | 第52页 |
五、本研究的临床意义和局限性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第三部分 早孕期(孕11~13~(+6)周)胎儿颜面轮廓指标的超声测量研究 | 第56-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62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57-58页 |
二、仪器与设备 | 第58页 |
三、超声检查与测量 | 第58-61页 |
四、数据分析 | 第61-62页 |
五、统计学方法 | 第62页 |
结果 | 第62-71页 |
一、孕妇及胎儿一般资料 | 第62-63页 |
二、测量者内及测量者间一致性分析 | 第63-68页 |
三、颜面轮廓指标与头臀长的相关性分析 | 第68-71页 |
讨论 | 第71-76页 |
一、入组胎儿情况 | 第71-72页 |
二、多指标联合评估 | 第72页 |
三、规范超声切面及超声测量标准 | 第72页 |
四、胎儿颜面轮廓指标与头臀长的关系 | 第72-75页 |
五、本研究的临床意义和局限性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研究结论 | 第81-82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82-83页 |
综述 | 第83-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科研立项、获奖等情况 | 第98-101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