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14页 | 
| 第一章 孟子升格运动与《孟子集注》的产生 | 第14-29页 | 
| 一、儒学复兴的要求和孟子升格运动 | 第15-22页 | 
| (一) 汉末到中唐儒学的中衰 | 第15-17页 | 
| (二) 儒学复兴的必然选择 | 第17-19页 | 
| (三) 孟子升格运动 | 第19-22页 | 
| 二、朱熹与《孟子集注》的产生 | 第22-29页 | 
| (一) 《孟子》对朱熹的影响 | 第22-24页 | 
| (二) 朱熹为《孟子集注》的创作所作的理论准备 | 第24-29页 | 
| 第二章 《孟子集注》中的理气之论 | 第29-38页 | 
| 一、“理”概念辨 | 第30-34页 | 
| (一) “理” | 第30-31页 | 
| (二) “道” | 第31-33页 | 
| (三) “天” | 第33-34页 | 
| 二、理一分殊 | 第34-35页 | 
| (一) 推“不忍人之心”与理一分殊 | 第34-35页 | 
| (二) “博学详说”与理一分殊 | 第35页 | 
| 三、理气二分 | 第35-38页 | 
| (一) “浩然之气”与理在气先 | 第36页 | 
| (二) “性”“命”与理气论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孟子集注》中的心性之说 | 第38-50页 | 
| 一、天命之性、气质之性 | 第38-40页 | 
| (一) 人性与物性 | 第38-39页 | 
| (二) 本然之性纯善无恶 | 第39页 | 
| (三) 理气统一于性 | 第39-40页 | 
| 二、仁义礼智 | 第40-44页 | 
| (一) 对仁、义、礼、智概念的界定 | 第40-42页 | 
| (二) 仁、义、礼、智四者关系的讨论 | 第42-44页 | 
| 三、心统性情 | 第44-47页 | 
| (一) “心”与“性” | 第44页 | 
| (二) “性”与“情” | 第44-45页 | 
| (三) 心统性情 | 第45-47页 | 
| 四、未发已发 | 第47-50页 | 
| (一) “四端”论未发已发 | 第47-48页 | 
| (二) “赤子之心”论未发已发 | 第48页 | 
| (三) “性善”论未发已发 | 第48-49页 | 
| (四) 体用论未发已发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孟子集注》中的知行之辨 | 第50-66页 | 
| 一、格物穷理 | 第50-57页 | 
| (一) 认识的性质与阶段 | 第50-52页 | 
| (二) 知与行 | 第52-54页 | 
| (三) 格物穷理 | 第54-57页 | 
| 二、主敬涵养 | 第57-62页 | 
| (一) “存心”向“主敬”的转化 | 第58-60页 | 
| (二) 主敬涵养之道 | 第60-62页 | 
| 三、天理人欲 | 第62-66页 | 
| (一) 天理人欲,同行异情 | 第62-63页 | 
| (二)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 第63-64页 | 
| (三) “遏人欲”“存天理” | 第64-66页 | 
| 第五章 《孟子集注》的历史影响 | 第66-74页 | 
| 一、《孟子集注》建构了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67-69页 | 
| 二、《北溪字义》《孟子集注考证》对《孟子集注》的继承 | 第69-71页 | 
| 三、明中期之后思想家们对《孟子集注》的批判 | 第71-74页 | 
| 结语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附:读研期间科研论文发表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