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缩略词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鞍上垂体柄电损毁模型引起中枢性尿崩模型的大鼠模型的建立与预后评估 | 第16-36页 |
一、引言 | 第16-18页 |
二、材料和方法 | 第18-25页 |
1 实验材料、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18-2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0-25页 |
三、结果 | 第25-30页 |
1 大鼠中枢性尿崩症的生物学特性 | 第25-27页 |
2 活体磁共振成像 | 第27-28页 |
3 AVP的免疫染色 | 第28-30页 |
四、讨论 | 第30-35页 |
五、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二部分 评估垂体柄离断后视上核与室旁核出现的新生神经元 | 第36-55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37-4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7-3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二、结果 | 第41-46页 |
1 PEL术后视上核和室旁核出现新生细胞增殖 | 第41页 |
2 术后28天后新生细胞极少转化为大细胞神经元 | 第41-42页 |
3 手术一个月后新生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胶质细胞以及少突胶质细胞 | 第42-43页 |
4 部分新生神经元为中间神经元 | 第43-44页 |
5 新生的中间神经元与原有的大细胞神经元有神经接触 | 第44-45页 |
6 新生的细胞加入了原有的神经环路产生功能 | 第45-46页 |
三、讨论 | 第46-54页 |
四、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部分 垂体柄离断后新生神经元的起源位置与迁移流 | 第55-87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56-6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6-5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8-61页 |
二、结果 | 第61-74页 |
1. 术后短期下丘脑正中隆起区有大量新生细胞被激活 | 第61-63页 |
2. 正中隆起的新生细胞大部分表达神经元干细胞的标记 | 第63-64页 |
3. 在SON和PVN出现神经前体细胞的迁移标记物 | 第64-67页 |
4. 逆转录病毒标记提示SON和PVN细胞起源于ME | 第67页 |
5. 新生神经前体细胞的迁移现象: (ME migrate stream,MMS) | 第67-68页 |
6. 光学透明化观察DCX+的迁移路径 | 第68-74页 |
三、讨论 | 第74-86页 |
四、小结 | 第86-87页 |
第四部分 下丘脑神经发生在中枢性尿崩中起重要作用 | 第87-97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88-9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88-8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89-90页 |
二、结果 | 第90-94页 |
1. 下调LHX2后SON和PVN转化新生神经元减少 | 第90-91页 |
2. 下调LHX2加重中枢性尿崩的症状 | 第91-92页 |
3. 新生细胞中表达IGF1受体 | 第92页 |
4. 神经发生抑制剂(Ara-C)和促进剂(IGF-I)对神经发生的影响 | 第92-93页 |
5. 调控神经发生对中枢性尿崩的影响 | 第93-94页 |
三、讨论 | 第94-96页 |
四、小结 | 第96-97页 |
全文总结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8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